委员建议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正文摘要:

新京报讯 2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将建议建立体系,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他表示,目前国内医学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是割裂的,医院还有规培和专培制度,体系较为混乱,应该建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节省时间,医生拿到执业证书后,哪怕不是博士也可以看病。认为,学历不等于能力,他呼吁建立协调机制,让好医生和医学科学家能更好地并存,“两条腿走路”。
委员建议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新京报讯(记者 俞金旻 靳晴 薄其雨)2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将建议建立体系,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他表示,目前国内医学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是割裂的,医院还有规培和专培制度,体系较为混乱,应该建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节省时间,医生拿到执业证书后,哪怕不是博士也可以看病。

此前,曾试探性地公开抛出此类问题进行探讨,他以美国的医学生为例,“他们通常在读完4年普通工科大学后,再考医学院继续深造4年,然而当他毕业以后,尽管已经算是拿到医学博士学位,但他也并不一定会看病,仍要有医学的专科培训,这相当于我们中国的规培。只有完成了fellowship(专科培训)以后,成为一个专家,他未来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指出,目前,在中国的医学生培训体系中,毕业后教育是与研究生培养是割裂的,“因为毕业后教育归卫健委去统筹,而学位教育则归教育部负责,两者之间便存在一个缺口,让研究生培养、博士培养以及住院医生的规培和专培制度非常混乱。我觉得应该对整个体系进行梳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节省时间,让病人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博士是一个学术头衔,它代表这个学生完成他的研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一张证书,但这并不能与他的诊疗水平成为正相关。”认为,学历不等于能力,他呼吁建立协调机制,让好医生和医学科学家能更好地并存,“两条腿走路”。

编辑 杨海 校对

委员建议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相关阅读: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加强村医培养助推乡村振兴

中国小康网北京3月11日电(《小康》杂志、小康全媒体记者 张志 摄影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在出席全国两会建议, 加强村医培养,助推乡村振兴。作为山东省泗水县苗馆村隈泉村的一位乡村医生,刘庆民的卫生室是这片被大山环绕的区域中唯一一所医疗机构,承担着维护隈泉及附近8个村子、1892口人健康的重任。1979年,他在隈泉村开办了第一家诊所,并立下誓言,24小时随时出诊。行医近40年来,为了照顾得了病不得不吃药,吃药打针又没钱付的村民,刘庆民坚持先看病后付费,攒下欠条1880多张,金额累计达9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 摄影张志

一直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刘庆民,自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更是积极为村医培养机制提供改进意见,以求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值此次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提出,加强村医培养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乡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农村群众提供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等诊治服务,承担着乡村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任务。但刘庆民指出,“当前我国普遍面临村医青黄不接的窘境,8亿农民方便、快捷的健康服务需求得不到充分保障,这已成为制约基层医改的瓶颈,也成为困扰乡村振兴的难题。”

2018年,《光明日报》报道浙江省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探索本土化村医培养新机制。刘庆民专程实地调研了安吉本土化村医培养的工作内容。据调查显示,安吉县以中医师承为切入点,以培养本土化全科村医为落脚点,将中医师承和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政策衔接,破解乡村健康服务可持续发展难题。安吉县从本村里来、回本村去的本土化培养模式,旨在打造一支“有乡情、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健康卫队。刘庆民对此予以肯定,“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是能中会西的全科医师,既能让农民常见小病、小痛、小伤在家门口就医,又能让配药、常规检查和中医药等服务就近得到实现。凭借当地青年熟悉村情和熟练电脑等优势,可以把农村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居家医养、双向转诊等工作做得更扎实,让农民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 摄影张志

受到安吉县改革的启发,刘庆民就加强村医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高度重视基层乡村医生的培养。乡村医生作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底”,在乡村振兴和基层医改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很多农村因医务人员匮乏,存在“网底破”的局面。随着赤脚医生年老退出,全国农村将普遍面临医务人员紧缺困境。解决村里无医难题已刻不容缓,国家需要高度重视,科学统筹谋划。

第二,乡村医生的培养必须实行本土化。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是确保留得住的前提。中国农村有其特殊性,在工作、生活、地理和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外来医务人员很难呆下去,尤其是年轻人。刘庆民调查发现,安吉县从2007年至2011年委培大学生村医71人,由于无编制、交通不便、当地方言不通等“水土不服”,目前仅剩4人在站里从业; 2012年起,执行浙江省招录并轨定向培养政策,即便有了编制,但仍面临吃、住等困难,导致人员沉不下去。因此,刘庆民建议,乡村医生必须考虑实行本土化培养,解决留不住难题,不仅有利于医患沟通,而且是有乡情的基层医疗队伍。

第三,乡村医生培养要加大经费投入。刘庆民表示安吉对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其培训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按6万/人进行补助,师承费用按2万/人,予以财政保障。但全国各县区经济基础相差较大,“安吉模式”对于欠发达省市却略显吃紧。因此,刘庆民强调国家应设立乡村医生培养专项经费,根据实际情况对欠发达地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全国面上推广村医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第四,建立乡村医生快速培养新机制。虽然,“安吉模式”解决了非医学学历背景青年从事村医的执业资格和执业范围两大难题,但培养周期太长。刘庆民表示,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针对乡村医生培养探索建立一套新的机制,打通政策壁垒,缩短培养周期,经过两至三年的学习实践,经考核后可直接报考限定执业地点的乡村全科资格考试。

第五,提高待遇确保乡村医生留得住。刘庆民分析“安吉模式”报名火爆的原因是事业编制和后期待遇赋予的岗位吸引力,相当于编制人员。因此,国家对新培养的乡村医生纳入卫生院事业编制管理,并加大乡村医生工作经费投入力度,提升待遇,真正确保当地青年村医“留得住、用得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