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报告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2亿4千万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几乎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遭到同龄人的欺凌。
欺凌可能已经存在,但父母和孩子有错误的认识。 中山市中医学院身心医学系医生黄圆媛说,开展亲子心理辅导课时,一名孩子敞开心扉,提到了在学校遭遇暴力的经历。 他想起了在受到校内暴力后,向父亲求助,但被反驳说“不被理解”。 “为什么被欺负了? 为什么不欺负,而是欺负? 应该反省吗?”
之后,孩子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再希望和父母沟通。
黄圆媛认为,此时的孩子对学校感到恐惧和心悸。 父母对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的不理解,最终导致父母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
针对隐匿性较高的校园暴力事件,黄圆媛从身心医学的角度分析了家长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和反应,并提出了这一建议。
家长存在3种重要误区
错误认知一:孩子偶尔的冲突,没什么大不了的。
黄圆媛说,父母对欺凌的大部分理解都会将“欺凌”和偶发性的“冲突”混淆。 但是,欺凌是循序渐进的、长期的。 冲突是两种意见的矛盾,是短期的,也是激烈的。 如果孩子让父母感到不快、抢东西、骂孩子、孤立孩子,父母就需要重视。 这可能真的不是冲突,而是欺凌。
黄圆媛认为欺凌有长期和重复的特质,注意区别。
错误认知二:被打才是欺凌,说几句怎么了?
具体来说,欺凌可以从种类上分为三种。 一种是身体欺凌、对身体的直接攻击或唆使他人进行攻击。 第二,语言攻击。 辱骂、讽刺、谣言三则社会关系欺凌:轻视否定、排斥、孤立、拒绝合作等。
黄圆媛认为,身体上的攻击有一定的伤害,但心理上的伤害更痛苦,长久而治标不治本。 “学校是个小社会。 精神上的攻击、侮辱和排挤会破坏自信和乐观,改变个性,使校园生活变得黯淡。 像我们大人一样,去公司上班的时候受到否定和压抑的话,会变得退缩。”
错误认知三:孩子的问题应该自己解决,家长不该插手
实际上,学校欺凌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 例如,欺凌、率先孤立的儿童往往存在心理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或认知偏差,被欺凌的儿童往往性格略显内向,对父母和他人顺从顺从。
黄圆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被欺凌的孩子很难和被欺凌的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在被家长求助拒绝时,往往会陷入更无奈、更退让的境地,更自卑地回避。 在这种情况下,期待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是相当困难的。
家长存在3种错误反应
家长反应一:“他欺负你,你不懂的打回去吗?”
很多父母一遇到校园欺凌事件,就会说:“他在欺负你。 不明白的事情就重复吗? ”来回答。 但是,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被欺负而感到羞愧。 如果再次受到不公平对待或欺凌升级,孩子就不敢向家人求助了。 自卑感和欺凌容易联系在一起。 被欺负的孩子往往有自卑感。 如果被父母责备这些孩子的帮助,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之后,孩子可能会封闭自己,自我攻击,不再相信父母。
家长反应二:“为什么只有你被欺凌?”
很多家长一遇到校园欺凌事件,就会问:“为什么只有你被欺负? ”来回答。 黄圆媛认为,让家长被欺凌的孩子“一蹴而就”挑战欺凌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以暴取胜,那个孩子只要学会“以暴制暴”,学会妥协,就有可能成为欺凌和加害者的一员。
“大人无法体会到未成年的感受,如果只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孩子被欺负的问题,反而容易让亲子关系进入冰点。 ”黄圆媛说。
家长应该怎么做?
对于隐匿性高的校园暴力事件,家长无法原谅欺凌行为,也无法将报复作为目标。 黄圆媛认为,父母不应该急于向对方的父母和老师解决问题,而应该多了解实际情况,经过沟通和思考后“动手”。
“孩子往往不是和我们交流,而是要协调和孩子的关系,主动和孩子谈日常,了解他的爱好,认识他们的朋友。 如果我们平时都在做这些工作,当事情发生时,我们不会那么被动和不知所措。 ”黄圆媛表示,家长需要接受、鼓励和包容被欺凌的孩子。 孩子没有预期的能力,可能很强,也可能有点弱,但作为家长的作用是一起成长。 赋予孩子成长的力量、支持和情感需求,使其健康成长。
【采录】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通讯员】黄琳
【作者】曾艳春
【来源】南方新闻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