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人的一辈子很短,要为自己而活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光,毫无理由地深信自己的未来充满各种可能,相信自己将有一个玫瑰色未来。"——川尻松子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改编自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中岛哲也用歌舞剧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缺爱的女孩的一生,这个悲剧的故事被镀上了一层童话色彩,梦幻又让人心碎。

中岛哲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导演,他在入行前拍了十年的广告,拍广告的导演通常重画面而轻叙事。但中岛哲也不同,他把画面和叙事完美结合,运用了大量超现实的手法,把童话、复古和歌舞这些元素杂糅在了一起,呈现了一个绚烂的世界。

由于独特的拍摄手法,松子的悲剧性被艳丽的色彩冲淡了不少。因此看完电影,我并没有感到悲怆,而是对松子的人生感到深深地惋惜。

松子在每一个选择的交叉路口,都走错了,一步错,步步错,在她以为人生要完了的时候它还在继续,她以为人生可以重新开始的时候,人生已完。53岁的她,最后留下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作为自己的墓志铭。

很多人都说松子生命历程是她自己作出来的,但是,我并不同意,松子她一直都在努力地生活。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都映照着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对松子来说,她的悲剧来源只有一个:男人。她的悲剧与七个男人息息相关,一个是她的父亲,另六个都是她的爱人。接下来我通过亲子关系和爱情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她悲剧的原因,最后就我们"该如何提高自我认同感"谈谈我的看法。

01 亲子关系中:松子的悲剧,从"做鬼脸"开始,缺乏自我认同是她悲剧的源头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一个观点——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这种感受会在人12-18岁的青少年时期形成。青少年时期,个体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找到自己,形成对自我的认同。

很可惜的是,松子的这种形成自我认同的探索活动过程被她的父亲打断了。

因为松子的妹妹体弱多病,从小便卧病在床,父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妹妹身上,礼物是妹妹的,温柔也是妹妹的。无论松子如何讨好父亲,她得到的,始终只有冷漠和训斥。

有一次,父亲带了松子去游乐园,舞台上的小丑龇牙咧嘴,父亲逗笑了。松子记住了这个鬼脸,她也做了一次,父亲居然开怀了大笑起来。

这在松子心里埋了一个种子:原来,做鬼脸能让父亲开心。

后来,每次父亲生气时,松子就做鬼脸来逗他开心,这让松子产生了"被需要"的感觉,原来,自己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

每一次做鬼脸,都获得了父亲的笑脸。然而松子不知道的是,这种父亲的认同是拿松子自我的接纳换来的。

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样总结自我接纳的:

首先,一个自我接纳的人能接受自己和他人,不会为自己或他人的缺点所困扰,感到内窘与不安,他们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现状,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愿望,同样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弱点和问题,从容地生活。

其次,自发、坦率、真实,他们能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并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饰自己,自然而单纯地表现自己。

我们幼时的大部分对事物的感知都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因为父亲的冷漠,松子没有获得一点被接纳的认同感,她心里根植的是对自我的怀疑,她无法接纳自我。

每一次做鬼脸,就等于在内心的自卑之苗浇水,久而久之,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时,再根除就很难了。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松子,一辈子都没有长大,心理年龄一直停留在少年时期,她一生都在追寻年少时失去的认同感。

02 爱情关系中:松子"被需要"的执念太强烈,始终无法收获平等的爱情

成年后,松子在学校当老师,因为一场风波,松子愤怒地离家出走了,并发誓再也不回来。但是,她与原生家庭的联系,是永远也切不断的。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

人在童年和父母的关系,其实就是长大后和世界的关系,若父母无条件爱你,你便会觉得自己值得被爱,长大后可以放心地做自己,正常地爱人和被爱。

若父母不够爱你,你便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极度自卑,缺乏安全感,在日后的爱情中会不顾一切地牺牲自己,取悦对方,企图获得对方的爱。

显然,松子属于后者。

离家出走后,松子与一个作家同居,这个作家虽满腹才华,自居"太宰治转世",但是有暴力倾向,动不动就对松子拳打脚踢。

就算遭遇了暴力,松子也离不开他,因为在他身边,松子感受到了"被需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让她感到很满足。

就是这种微不足道的认同感,让她可以厚着脸皮去跟弟弟要钱,甚至去浴场工作。当作家卧轨自杀后,松子的那份"被需要"的意义,随着火车远去了。

她遇到了生前作家的死对头,他让松子产生了"被爱"的感觉,于是便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她的情妇。

不久,在松子去拜访他的夫人后,那个男人说出了实情,他让松子做自己的情妇,只是因为她曾经是作家的女人。征服了她,相当于自己赢了作家。

这类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能量吸血鬼"。

他们的内心很自卑,无法自我认同,但又爱与别人比较,在比较中往往处于下风,于是形成了一种"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能量吸血鬼往往会盯上本身比较优秀但自身认同感低的人,松子就是这类人,她从小成绩优异,但得不到父亲认同,自我认同感不足。

松子被伤害后,再一次离开,成了一名风俗店女郎,凭借好身材,成了头牌,但男人的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快松子便不再受到欢迎,因为业绩能力被辞退了。

松子用她赚到的钱和一个男人合伙,并与她同居,这时的松子已经不渴望爱情了,她只想有个家。但这跟男人喜新厌旧,明目张胆地与别人偷情。

愤怒、委屈、冲动堆叠在了一起,松子被心中的魔鬼控制,拔刀刺向了这个男人。

她想起了曾经爱过的作家,去到了太宰治曾经自杀的三鹰市,想去跳河。一个路过的行人阻止了她,这个男人长相普通,性格温和,开了一家理发店。

两人情投意合,便同居了,松子的人生仿佛从头开始,两人就像平常的夫妻那样生活,她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日子。

一个月后,警察找到了她并把她带回了监狱。

松子在监狱里也没有放弃希望,记忆中理发师的怀抱温暖着她,她积极地接受劳改,还考出了理发师资格证,期盼着出狱后,和理发师重修旧好,一同经营理发店。

八年后,34岁的松子出狱,第一时间就来到了理发师的家,却发现理发师早已结婚,还有了孩子,家庭和睦,她还是没有等到那句"你回来了"。

松子靠着理发店技术做起了理发师,这时,她遇到了第五个男人,龙洋一,他就是学校风波的罪魁祸首。正是龙洋一的污蔑,造成了她后来的一系列的悲剧。

现在的龙洋一是一个混黑社会的小混混,他一句"我爱你",就瓦解了松子的恨,换来了松子不遗余力的爱。

就算龙洋一总是对她拳打脚踢,甚至让她做违法的事,松子都言听计从,她太需要陪伴和肯定了,再怎么糟糕,也比一个人孤零零的好。

可是小混混最后还是进了监狱,并且意识到自己很对不起松子,决心出狱后远离她。

离开阿龙后,松子彻底颓废了,每天躺在出租屋里吃垃圾食品看电视,沦为了一个肮脏肥胖、惹邻居嫌弃,患有精神病的疯婆子。

有旧友找到松子,希望她能重新拿起剪刀,成为理发师,松子打算在沉沦中抓住这束光,最终却在草坪上被恶劣的小孩打死。

回顾松子的一生,她如飞蛾扑火般追逐着爱和希望,努力取悦别人,企图获得认同,虽然是认真活过的一生,但总是缺乏了本质的自我。

这样的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是"洋葱型人格",他们就像一棵洋葱,一层层剥开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内核,没有自我。

松子就是典型的"洋葱型人格",只懂得取悦别人,进行自我牺牲,这样的人生,是很卑微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接纳自我,取悦自己。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必须要讨好一个人的话,那一定是自己。

03 写在最后:人活着,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松子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普通人身上的影子。

生活里,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长得不够漂亮,能力不够出色;工作里,对老板有求必应,不敢提出异议;恋爱里,明明对恋人不满,也不敢表达,忍忍就过去了。

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总是太在意别人的目光,活得束手束脚,成了一颗"洋葱",那我们该如何摆脱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①、进行自我接纳,自发改变

归根结底,"洋葱型人格"是缺乏自我认同感导致的。那么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接纳自我,先接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改变。

北大教授罗新曾经说过一个观点:相信人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我们都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意识到自己人格的缺陷后,我们就有了动力去改变,我们都是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前进着,跌倒着,成长着的。

②、进行自我提升,掌握技能

常言道:才华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

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因为没有一项技能,常常陷入自我怀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长期训练自己,成为这个领域有发言权的人。

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去做那些一直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情,让生活充实起来。

③、允许自己愤怒,走出禁锢

我们总是听从,忍耐,却忘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情绪需要发泄,不该被忍耐,在众多的情绪中,我们尤其要学会处理愤怒。

当我们愤怒时,离我们的需求就越近,离心灵的创伤也越近。当遇到令我们愤怒的事情时,你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有权捍卫自己的权益。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发泄愤怒,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余华的《活着》里写道: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人生是自己的,希望我们都能活成自己期待的那样,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不是如何被爱,而是怎样爱自己,对自己善良一些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