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好莱坞也许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但一定是最受全世界观众欢迎的电影基地,从19世纪20年代建立起制片人中心制,好莱坞就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能够把观众吸引进影院,并钉在扶手椅上的方法,60年代大制片厂时代宣告落幕,但是“电影一定要吸引观众”仿佛作为金科玉律留在了好莱坞,无论是商业大导还是独立鬼才,无不深谙其中的门道。在好莱坞的剧本里,让观众陷入剧情无法自拔的,有以下几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电影的故事要完整、易懂
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大情节”的影片,都有一个矛盾清晰的开头,一个尘埃落定的结尾,故事中有悬念、有高潮——而且每一场、每一幕都有高潮,这就是我们说的“完整”,影片的戏剧冲突要一目了然,老少咸宜。
三“S”的叙事原则是好莱坞电影人的发明,也是赢得票房的法宝。所谓三“S”的原则即:影片的开头,要给观众一个Surprise(惊讶、惊喜,泰坦尼克号开头杰克赢钱和海港的大场面),以吸引观众;影片的展开部,要能设置Suspense(悬疑、延宕,杰克爱上了露丝,后者却已经名花有主,相爱后却遭遇沉船),以便留住观众;影片的结尾,要给观众一个Satisfaction(满足、称心,两人的爱情得到了永恒,海洋之心的下落有了答案),以此来慰藉、回报那些掏了钱买票的观众。
二、电影是成年人的童话
叙事谋略:好莱坞影片吸引观众的杀招“黄金时代”也是好莱坞大制片厂时期最鼎盛的年代,1939年的《乱世佳人》,是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的最高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经济危机、工人失业、法西斯主义肆虐,但这些悲伤与痛苦却极少出现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片中,彼时的美国歌舞剧盛行,影片中人人衣着华丽、住处富丽堂皇,剧情也多以大团圆结尾,这让人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电影院成了逃避现实的场所,以至于美国观众就算身上只剩最后一毛钱,也心甘情愿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而影院为了吸引观众,也更大力推行优惠措施,有时候一张票能联系观影,有时候在影院中举行抽奖游戏,让运气好的观众尝尝甜头。
黄金时代也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电影制作的分工越来越细,流水线作业也越来越成熟。好莱坞主流电影所承载的,大多是虚幻的、白日梦般的世俗神话,这与美国人把电影长期定位于商业娱乐行业有关——电影发明伊始,爱迪生发明“活动视镜”时,已经有人在研究投影技术,他却坚持使用黑箱放映,让人排队从小孔中看电影,因为这样更赚钱。当然,也与麦卡锡时代美国当局迫害好莱坞人士的“黑名单”事件有关。
三、使用固定的叙事类型与方式
好莱坞从1915年开始借鉴生产汽车的办法来生产电影,创立了制片厂制度,将电影视为一个流水线产品来快速制造,到30年代,电影的制作几乎被大制片厂全盘控制,为了保证每一部电影都有市场,制片人将电影制作模式化,由此产生了我们常说的类型片:西部片、科幻片、喜剧片、歌舞片、冒险片、犯罪片等等。
这些影片都是对某种成功电影的复制,所以看多了好莱坞影片,观众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彼时除了卓别林、斯特劳亨等继承了格里菲斯特立独行创作传统的个别导演作品,好莱坞所产生的电影很少有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而趋向了这几种固定模式。类型片的定义不断完善,到现在已成为好莱坞的杀手锏。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重复和模仿之作很难入流。但事实也已证明,某种相对固定的电影样式确实能吸引源源不断的观众。结合观众观看的习惯,把某种电影样式和影像特征予以强化并实施局部翻新,是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又一个谋略。如果说好莱坞电影人也还是有一些个性和创造精神的,那也只能在类型化电影的总体框架内追求丰富多彩了。
四、强大而有认同感的主角
能否让观众对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产生认同感,是决定一部影片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黄金时代”的好莱坞深谙个中门道。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主要人物,既不是富得流油的金融寡头,也不是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劳工或农民,而是不太穷也不太富,知书达理、有点幽默感也有开拓精神的中产阶级。对于大资产阶级,主人公会给点讽刺与调侃;对于平民阶层,主人公会给点同情与怜悯;对于法律与准则,则采取总体尊重、局部戏弄的态度。显然,这样的人物是最容易在广泛的人群中获得认同的。
有人说,好莱坞多年来推销的是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动机,出于为了获得普遍的认同感。在电影的前十分钟里,一定要设计一个事件表现出主人公的主动和强大,成了好莱坞编剧们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