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深海》。
相比较今年春节档的其它几部,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来得更早。
【资料图】2015年,田晓鹏导演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被誉为中国动漫的崛起之作。
在此之后,《哪吒》《大护法》《白蛇:缘起》等动画电影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这都得益于《大圣归来》打破了观众关于动漫低幼的刻板印象。
在《大圣归来》之后,田晓鹏就致力于《深海》的创作。
七年打磨,几番拖延。
最开始想在去年暑期档上映,没上成,后来定档国庆档,也没成,火急火燎赶上了今年春节档。
《深海》
先简单说下两个结论吧:
1,画面很美,故事很烂。
2,前一个多小时都很难熬,后半个小时算是小小拯救了一下全片。
《深海》的主角是个九岁的小女孩参宿。
父母离异之后,父亲再婚,又有了个弟弟。
在家中,参宿常常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她很想念自己的妈妈,常常给妈妈发短信分享生活的点滴,但是妈妈告诉她没事少发短信。
爹不疼,娘不爱,这让参宿被迫长大,格外懂事。
生日这天,她跟随家人参加了游轮旅行,但其实,没有一个人记得这天是她的生日。
当天晚上,参宿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坠入深海。
现实中的深海,黑暗冰冷,但是在影片中,海底世界五彩缤纷,绮丽多姿。
在视觉效果上,影片打磨七年,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技术:粒子水墨。
刚开始,团队打算采用的是水墨3D技术。水墨写意,3D写实,把这两种技术结合到一起,在动漫视效呈现方式上是一大创举。
想法很好,但不好实现,团队在制作过程中也屡遇瓶颈,在头脑风暴中,他们又研发出用粒子模拟水墨的方式,这样既保留了传统水墨工艺的飘逸洒脱,又融入了现代3D技术的灵动逼真。
如梦似幻的海底世界,仿佛调色盘溶解进了水中,流光溢彩,绮丽梦幻。
动物的毛发,人物的皮肤肌理,光在水中的折射,灰尘在光线中翻滚……全部清晰可见。
在电影院中,能清晰听到观众“哇”的感叹声层出不穷。从这方面来说,影片七年时间的打磨,看起来特效方面是没白费功夫。
但是需要说明一点,画面色彩绚丽,特效技术好,并不等于电影的美学风格就一定是好。我个人认为这种色彩大量堆砌,塞满整个画面的做法,造成了极大的审美疲劳,是需要做减法的。
但同时我也纳闷了,有七年时间来打磨视效,为什么不能在故事上稍稍用点心?
国内动画电影基本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取材改编自传统故事,神话传说等,另一类则没有原型,讲述全新的故事。
前者通常在叙事上比较成熟,后者因为少了人物原型,不会讲故事的能力就暴露了出来。
重画面,轻故事,这可谓是国内动画电影的通病。
《大鱼海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画面很美,故事很烂。《深海》依旧犯了同样的毛病。
我认为《深海》有三大缺点:
世界观模糊。
叙事散乱。
人物形象单薄。
参宿进入海底世界,在一个海精灵的指引下,误入一家“深海大饭店”。
这家大饭店在海底开动的样子,很像《哈尔的移动城堡》,而参宿误入其中的际遇则很像《千与千寻》。这个电影看下来就感觉是《少女参宿的奇幻漂流》。
影片中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出对《千与千寻》的致敬,但《千与千寻》能成为经典的一大原因在于,通过千寻的视角呈现出了一个“汤屋”世界。
上至汤婆婆下至锅炉爷爷的小煤球,从员工的各司其职到客人的迎来送往,汤屋的运作流程,经营模式,上下层级都很清晰。
反观深海大饭店,除了船长南河,大副老金之外,其他人成天一通瞎忙,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忙些什么。
饭店口碑常年只有一颗星,这种情况下,我不清楚为什么饭店客人依旧络绎不绝,他们仿佛喜欢受虐一样一边抱怨食物难吃一边督促饭店改进口味。就……既然难吃,换一家不就好了嘛。
诸如此类的逻辑问题,在片中不计其数,故事设定就漏洞百出。
感觉饭店的设置就是一个工具,影片本身就没有一个关于饭店的清晰世界观,需要饭店发生经营危机来推动剧情,那么饭店就要发生经营危机。参宿需要地方安身,那么饭店就伸来了橄榄枝。
因为世界观混乱,故事看完,有的情节依旧是个谜。
参宿进入海底世界,一只海精灵过来和她贴贴抱抱,因为海精灵会唱参宿妈妈唱过的歌,参宿就以为海精灵要带她去找妈妈。
海精灵的指引是参宿误入深海大饭店的原因。可是,影片结束也没有交代海精灵为什么要和参宿贴贴抱抱?她为什么会唱参宿妈妈的歌?
我们甚至不知道海精灵是不是有感情,有灵性的生物,参宿跟随它,救助它,它到底有没有反应?
这是贯穿全片,和主角行事动机息息相关的关键剧情,可是影片居然毫无交代。
在叙事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缺乏一条明确的主线。
找妈妈是参宿的主要任务,在这条任务线上,她要帮助大饭店评分上五星,还要和饭店一起探寻深海世界。
按照常规的逻辑,每完成一个任务,她都应该获得一些关于妈妈的信息,在找妈妈的路途中迈出一步。但是,影片在饭店用了过多篇幅,找妈妈的主线反而只诉诸于口头,毫无实践。
刚进入海底世界,参宿拥有一只会唱妈妈歌曲的海精灵,她要找妈妈。到了最后,她不仅弄丢了海精灵,关于妈妈的线索依旧是零,她甚至从头到尾都在饭店打转,根本没有迈出找妈妈的一步。
既然参宿在饭店待了这么久,没有找妈妈,那么她肯定做了些什么吧?
要么发生了一些事,让参宿有了成长。
要么认识了一些人,和参宿有了羁绊。
影片在这两方面费了不少心思,煽情的画面,鸡汤式的台词用了不少,出来的效果相当拙劣,低幼。
先说参宿的成长。
在人类世界的参宿,默默无闻,到了深海大饭店,南河让她帮助饭店评分上五星,说是“帮助”,其实就是打工洗盘子。
最后饭店上了五星,但参宿在其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有了什么成长?
片中没有展现。
这让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参宿的魅力。
她在整个故事中都处于被动,默默无闻。
最后探寻深海时,面对逆境大喊“我不怕”也更像是小女孩无助时的心理暗示,毫无力量。
再来说参宿和饭店南河的羁绊。
南河是饭店的老板,刚开始他很烦参宿,后来他救了参宿,愿意为了参宿去做之前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
人物前后转变很大,但却缺乏情感动机,南河转变的心路历程很模糊,人物显得很割裂。
影片有意把南河塑造成一个有故事的男人,通过小丑面具让人以为他也和参宿一样,伪装自己,讨好别人,从来不曾真的开心过。
可是,南河具体发生过什么故事呢?他又是因为什么和参宿惺惺相惜呢?片中语焉不详。
这样莫名其妙的羁绊极其脆弱,并不足以感动我。
在熬过前一多半小时的疲软无力之后,影片在最后半个小时突然水准上升,好像前一个多小时的无聊,只为了这最后半小时的揭秘。
原来,参宿坠入海底是真的坠了海,她在游轮上跳海自杀了。
原来,南河确有其人,她为了救跳海的参宿,自己死了。
前一个多小时的海底世界只是参宿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境,梦醒来,大饭店消失了,南河不在了。
她是个患了抑郁症的女孩,依旧要面对冰冷的现实。
单拿最后半小时高潮部分来说,我有喜欢的地方,也有不喜欢的剧情。
参宿在明白真实发生的一切后,不愿意从梦中醒来,拼了命地想回到海底,寻找南河。
影片用一张幕布隔开两个世界,参宿撕扯幕布的这一表现形式,很有张力。
因为梦境太美好,因为不愿意离开南河,所以对现实更加抵触,那种鸵鸟一般的矛盾心态让我在电影即将结束时,终于感受到了参宿身上生动的一面。
然而,当参宿开始生动起来之后,更显得南河的脸谱化以及两个人羁绊的脆弱。
南河作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为了救跳海自杀的小女孩而失去了生命。放在现实生活中来说,这并不会让人觉得很感动,很治愈。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参宿来说,她会因此就摆脱病魔,笑对人生吗?
我持怀疑态度。
参宿抑郁症的根结在于原生家庭,影片到了最后也并未对此进行深层次触及。反而给出了参宿爸爸和后妈对她关爱有加的画面,强行制造出大团圆的结局。
对于走过长夜的人来说,这无异于隔靴搔痒。借了个抑郁症的壳儿,其实并没有真正关心到抑郁症群体。
整体来说:
前半段饱和度极高的色彩堆砌,狂轰滥炸的奇观制造,高速运镜,以及聒噪的声效,看得我极其视觉疲劳。而且没有好的故事内核做支撑,那些绚丽的画面,更像是一种炫技。
当一部动画电影,大部分观众看完能想到的就是画面好美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除了画面,别的真没啥好夸的了。
电影快结尾的时候,有一句台词:
醒醒吧,别睡了。
是对参宿说的,我感觉也是对观众说的。
最后,努力打出三星,给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