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不姓“白”-每日视点

安吉白茶不姓“白”-每日视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怎么不是白色?”

首次来中国的法国电视三台《梦境之地——茶马古道》节目主持人菲利普·谷格莱尔一头雾水。

因为名字带有一个“白”字,初识安吉白茶的人,都有着同样的误解。

其实,安吉白茶不姓“白”,只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每年春季,新生叶片都要经过一个可逆的白化过程,当气温在19℃—23℃时,叶片玉白,叶脉翠绿,状如凤羽,而高于或低于这一区间温度便会自然复绿;加工为成茶后,形如兰蕙,色泽翠绿,又是绿茶。

安吉白茶有近千年历史,早在宋代徽宗年间赵佶著《大观茶论》中就有安吉白茶的记载。1982年,安吉白茶的母树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被发现时仅是单株。2006年,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国内权威茶叶专家鉴定,认定安吉白茶就是《大观茶论》中所述的失传千年的“白茶”。为抢救这一珍稀濒危植物,科技人员通过扦插技术繁育成功,如今在安吉已种植白茶20.06万亩,年产量2100吨,一产产值3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0%,且已从单纯的茶产品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潘元清说,珍稀白茶采摘特别讲究,鲜叶要提手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同时间、地点和天气采摘的鲜叶需用不同时长分别加工,随后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进入加工工序,烘焙时除要掌控好温度、湿度,还要灵活运用“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手法,如此才能达到“表里昭澈,如玉在璞,无与伦比也”。冲泡后,叶白脉绿,清香高扬持久、滋味鲜爽。检测显示,安吉白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6%—9%,是普通绿茶的3至6倍。

究其叶片白化的主因,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斌说,这是叶绿体膜结构发育遭遇障碍,色素蛋白复合体消失,叶绿素合成受到阻滞,叶绿体退经解体。而伴随叶绿体结构的异常变化,出现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导致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这一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有果必有因,安吉白茶研究会会长叶海珍说,地处浙北的安吉是一个山区县,天目山和龙王山将安吉团拱成一个“畚箕状”的盆地。沿畚箕口扶摇而上的气流在爬坡过程中往往遇冷凝霜,如此,便赋予了安吉独特的小气候:无霜期短,冬季低温时间长,山区绝对低温一般在10摄氏度以下,空气相对湿度达84%,直射的蓝紫光较少。这种独特的气候,不但有利于植物中氨基酸等氮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还形成了植物独有的返白过程和物质代谢的遗传特性。

不仅如此,造物主对这里的土壤也特别垂青:无论是山坡还是洼地,土壤中均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钾、镁等微量元素。

两种因素叠加,安吉白茶就有了汁液丰沛、香味浓郁、清幽沁心的独特风味。2022年11月29日晚,从摩洛哥拉巴特传来喜讯,安吉白茶等中国多地茶制作技艺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43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