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专注于不专业的电影解说小麦~
灾难电影始终是炙手可热的题材,备受诸多导演的青睐,很多观众热衷于灾难题材电影并不仅仅是因为震撼人心的特效,还有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无助,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度挖掘。
《迷雾》上映于2007年,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已经看过了,所以剧情方面小麦就不在此赘述了。简言之就是一座小镇突然被大雾笼罩,男主带着儿子和一群幸存者躲在一间超市里,抵御大雾中的邪恶力量,并且为了生存发生了一系列冲突的故事。
《迷雾》在当年上映之后口碑和评价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有人极其追捧,有人视为烂片,那么这部史蒂芬·金老师的大作究竟值不值得一看呢?且听小麦慢慢道来。
首先为什么说史蒂芬·金老师是“灾难面前挖掘人性”的开创者呢?熟悉他作品的人都知道,史蒂芬·金大量作品的核心思想就是“毁灭”,因为他的人生经历、阅历相当丰富,以及生活在当时那样一个年代,决定了他一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人性,就像他的成名作《魔女嘉莉》以及之后的《闪灵》、《死光》(电影《小丑回魂》原型)等等。
但史蒂芬·金老师对于这种表现人性的运用和平常我们看到的其他作品还有所不同,换种说法就是更为熟练和多样化,就像在这部《迷雾》里那样,并没有局限于争斗和分歧,还演化出了信仰,并且这也是关于这部电影比较大的槽点之一,很多人认为在那样的情况下这些正常人怎么可能会去听信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说的话呢?
其实这恰恰是史蒂芬·金老师运用最巧妙的一点,试想那样一种在生与死之间打擦边球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总会有人趁机蛊惑人心,而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也总会听信平时根本不会相信的那些谣言,这是作为人在面对绝望处境时的一种应激反应。
除此之外,史蒂芬·金老师还留下了一个对于人性很大的思考,最初超市里的人发现了外面的大雾当中存在危险,其中有一位妈妈提到家里还有一个很小的孩子,自己必须要回去,并且恳求众人帮助自己,所有人都无动于衷,包括男主角,所以在临走之前这位母亲诅咒了超市里的所有人。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情况你会选择帮助她吗?我想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不会,因为这就是人性,关于人性最隐喻也是最直接的地方。
而且史蒂芬·金老师在这部电影里也规避了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一个人拯救世界的桥段。即便男主一行人始终保持理智,可在面临着超市里比外面安全的情况下这一行人最后还是选择离开超市,并且是毫无目的性的逃离,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哪里是安全的,说白了他们和超市里的那些人根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危险的恐惧是一样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被困在更小的利益空间里,最终选择自我。
但仔细想来,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在观众的上帝视角看来主角一行人的行为并不理智,可脱离了所谓的主角光环,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代表了面临危机时刻一部分人的选择。如果你读过史蒂芬·金老师这部《迷雾》的原著你会更加明了,因为原著中有很多细节都是男主的内心独白,囊括了他的真实想法和作为普通人的私心,其实他的形象并没有那么光辉。
关于这部电影最让人为之动容和难以接受的莫过于结尾部分,男主一行人开车深入迷雾,汽油耗尽,绝望的众人选择自行了断,当男主开枪射杀了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几个人正准备自裁之时,军方的救援队姗姗来迟,这几个在灾难面前尚存人性的人没有获救,而那些超市里听信邪教几乎狂热的极端分子却活了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说达拉邦特将《肖申克的救赎》里仅存的一点人性在《迷雾》里亲手粉碎最直接的原因。
有人评价最后的结局是猜不透又看不开的,的确如此,也有人被这个颠覆性的结尾折服,我却有些不以为然,因为自从超市里所有人都拒绝了那位母亲的请求之后,这一切都是注定发生的。结尾闪过那个甘为孩子铤而走险的母亲,就是达拉邦特和史蒂芬·金传达给我们最直接的信息,那些选择困在超市里的人,包括男主一行人,从一开始就犯了错误,因为他们选择了自保,但这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人性。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其实是非常有深意的,绝非那些单纯表现人性的灾难电影能比,但全看你能否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