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怎么办好,他才10岁,脖子不会就这么废了吧?!”男孩小杰的妈妈曾女士着急地问道。
(资料图片)浙江杭州的小杰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9月份马上就上四年级了,眼瞅着有两个月暑期空档期,平时工作比较忙的曾女士和丈夫商量着把孩子托给老家的长辈们帮忙照看。
出于对孩子的疼爱,老人们为小杰开启“身心放松”的放假模式,没想到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的脖子突然就不能活动了,无法平躺,还伴着阵阵疼痛,连睡觉都成了一项艰难的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0岁男孩,30岁颈椎”
老化程度超过许多成年人
曾女士赶紧带着孩子来到杭州一家医院的针灸推拿科。看着眼前这个小患者,医生也费解,反复追问下,小杰才支支吾吾地老实交待原委。原来,近一个月,几乎除了吃饭、睡觉外,小杰都把时间用在玩手机和看平板上了。
刚开始“放飞”的小杰只觉得脖子和肩膀酸胀,但深怕妈妈知道后不再让自己玩手机,小杰便强忍着没有把实情告诉父母,直到症状加重,出现头晕脑胀甚至到了不能平躺睡觉的地步,小杰才不得不“摊牌”,口服西药、贴膏药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医生通过颈部触诊、问诊综合分析,初步判断小杰为颈椎问题。颈部DR片检查结果显示,小杰颈椎病变严重,竟然超过许多成年人的情况。
小杰的颈部DR检查结果
诊断明确,医生结合小杰的情况,采用针灸快刺结合正骨推拿的治疗方案,通过为小杰进行病变颈椎穴位施针快刺,正骨推拿调整小杰的颈椎结构,帮助小杰恢复正常功能。
经过几次治疗,目前小杰颈部疼痛逐渐消失,前几天来医院复诊,已经明显好转。
医生:
家长要合理控制
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医生表示,这个暑假,针灸推拿科接诊小儿颈椎疼痛的病例越来越多,年龄最小仅3岁。
“孩子正处于身高快速增长的发育阶段,骨骼还没发育成熟,长时间、频繁不合理低头使用电子设备、过度前倾姿势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违背颈椎生理曲线的姿势,很容易使颈椎稳定遭到破坏。”医生指出,人的头部给颈部的负重大约是5公斤,低头时颈部肌肉承受的重量会逐渐上升,当弯曲度达到60度时,颈部肌肉就需要花费5倍的力气拉住它,当颈部实在负荷不了时,就会出现严重的肌肉酸痛、僵硬、脊髓神经压迫,时间越长,情况越糟。
“这些危险‘颈’告都是日常一朝一夕促成的。”医生建议,家长要合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每天适度休息眼睛和颈部,“低头一小时,休息十分钟”;提倡户外活动,增加孩子的体育锻炼,帮助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同时要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尤其是针对颈椎问题进行检查,如发现有酸胀等颈椎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颈椎活动操,你真的会做吗?
颈椎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脊柱骨科医生为大家介绍一套颈椎活动操,起身做一做,每个只需要数秒钟:
1. 颈椎向正后方仰,辅助双上肢向后伸展。
2.双手叉腰,颈部尽力向左后方仰。
3.双手叉腰,颈部尽力向右后方仰。
医生提醒,动作简单,但需要尽力后仰,再慢慢收回来。这样可以放松颈肩肌肉,锻炼因久坐而紧张的颈后肌。
媒体评论:
别忽视“拿手机哄孩子”的隐忧
孩子过度沉迷手机,
除了容易产生颈椎问题,
还有许多其他隐忧。
此前,新华网发表
评家长“暑期焦虑”的文章↓
暑期到来,不少家长越来越依赖拿手机来哄孩子。明知孩子沉迷手机不好,但就是离不开“哄娃神器”,成了很多家长的无奈心声和现实选择。
手机、平板中的动画片、小视频、游戏可以深深吸引孩子,让孩子安静,看似也让家长轻松不少,但如果不能正确使用,打开的可能就是“潘多拉魔盒”。
沉迷手机,容易形成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孩子用手指和眼睛的活动,代替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过早、过度沉迷网络,也会影响孩子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不少老师表示,过度沉浸在游戏、短视频的感官刺激中,青少年深度阅读能力会下降,并且很多直播、短视频中存在过度“玩梗”的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老六”“完了,芭比Q”等网梗、饭圈语言从孩子们嘴里脱口而出,让老师不由吐槽:“有些孩子连最基础的字都不会写,满脑子还想着‘网梗’”。
要避免孩子过度沉迷手机,各方都要齐心发力。
防沉迷系统要更有效。近年来,各平台尽管已经有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标准不一、也并未打通。比如,孩子在游戏平台只能打一小时游戏,但打完一小时游戏,孩子还能去别的平台刷几个小时短视频、直播。再比如,游戏平台的防沉迷相对强制,但短视频平台的防沉迷系统可以由使用者自己选择是否开启。类似各管一段、标准不一的情况让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漏洞重重,让防沉迷系统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监管也要不断织密。针对部分青少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绕开监管的情况,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督促游戏平台把人脸识别机制落实到位,整治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教授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系统的违规行为。还要补上短视频、直播等防沉迷的短板、弱项,不让守护青少年的网络“护城河”断成几截。
今年,北京市互联网法院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警醒:自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网络民事纠纷143件,大多涉及游戏充值、直播打赏。其中,游戏充值案件的平均标的金额超过2万元,直播打赏案件平均标的额超过6万元。
法官指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由于意识不足、能力不足、忙于工作等原因,缺乏对未成年人的有效陪伴和沟通交流,对未成年人思想状况的变化不能及时掌握,对未成年人用网缺乏正向引导,是引发网络沉迷、网络纠纷的重要原因。这种问题,在隔代陪伴和留守家庭中更为突出。
“孩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游戏充了钱。”“我是他爷爷,他父母不在身边,我管不了他。”“孩子上网课需要手机,我不知道他拿手机看直播还打赏”……当先天熟悉互联网的“网络原住民”儿童,遇上了不熟悉网络的“网络移民”家长,一些风险和问题就接踵而至。
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都提醒家长思考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家庭是防沉迷的最后一条防线,家长要担起监护人责任,做好陪伴与疏导,在行动上多做孩子的榜样。
毕竟,防止孩子的网络沉迷,爱和陪伴是最好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