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戏:听张克、卢松唱《珠帘寨》有感

老沈聊戏:听张克、卢松唱《珠帘寨》有感

最近在网上看一段视频,是张克主演的京剧《珠帘寨》选段,配演程敬思的是张克的搭档卢松。听完之后有点关于演员搭配的思考。这出戏的前半出是唱功戏,主角是李克用,观众自然是主要要听张克的唱。程敬思虽然是硬里子的活儿,但这段戏也不能弱,要和李克用对唱,必须旗鼓相当才成。张克是杨派老生,资历很深,这段戏表现自然不俗。卢松专攻谭派老生,嗓音亮堂,高低不挡,单挑一出老生戏也轻松自如。不过,卢松和张克同在一个团,他与张克搭档甘当绿叶,担任里子老生角色,卢松在《珠帘寨》中饰演程敬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听了这段戏后感到,在卢松高亮嗓音对比之下,张克的嗓音发闷发哑就愈显突出了。用老话说,这出戏让卢松给唱了,张克没有达到主角的效果。

  • 最近还看了国家京剧院的一段视频《断桥》,是青年演员郭凡嘉主演,感觉她的嗓音发闷,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相反却发现配角小青的演唱不错,扮演者不知是哪位。小青是配角,一般由武旦承担,嗓音一般不如白娘子,然而这位小青唱的很有韵味,且嗓音清亮,优于主演。

    如今都在国家剧团这倒也无所谓,谁红不是红?大家不会太计较。不过,在过去演员单独挑班的年代,这可是大有讲究的。

    过去,一名老生挑班,总是要选择合适的里子老生来搭档;同样,一位旦角(青衣或花旦)挑班,也需要合适的二路旦角来搭档。像陪马连良唱里子老生的解放后就是徒弟马盛龙。马盛龙是武生出身,长期在上海唱,后拜马连良为师改工老生,后从上海转至北京,始终陪马先生唱硬里子。像《全部借东风》马连良前鲁肃后孔明、马连良前孔明后鲁肃,《盗宗卷》中马连良去张苍、马盛龙去陈平,《四进士》中马连良去宋士杰、马盛龙去毛朋等。马盛龙念白清晰,有感染力,他和马连良多年搭配,达到十分默契的程度。最有特点的是,马盛龙在台上不抢戏,以他自身的条件在和马连良同台时更凸显出马连良在唱念方面的优势。说白了就是,马盛龙略显干涩的嗓音更加彰显了马连良唱念的优雅韵味,这正是他们二位能够长期合作的原因。

    张君秋解放后自己挑班时配演二旦的是任志秋。任志秋可胜任旦角各个行当,舞台上不抢戏也不松懈,保着主角把戏唱圆满,在和张君秋同台时凸显出张君秋的嗓音清秀圆润。五十年代,张君秋和谭富英在北京京剧团合演《红鬃烈马》,有现场录音传世。在《武家坡》一折,王宝钏上场前,薛平贵和幕后的领家大嫂有一段“搭架子”对白,然后邻家大嫂和王宝钏也有两句对白,按惯例搭架子的邻家大嫂似应是任志秋,他说“啊!王三姐。”王宝钏内白:“怎么?”大嫂内白:“你丈夫托人带来万金家书,叫你坡前接取。”王宝钏内白:“有劳了!”。任的嗓音低沉,声音也小。而当张君秋饰演的王宝钏一句“有劳了!”,嗓音洪亮、圆润清脆,与任形成鲜明对比,观众耳音一振,立刻报以满堂好。此后,他一句导板出台又一个碰头好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头一个好自然是张的好嗓子所致,但和任志秋的对比就愈加凸显了张君秋,这是观众通过对比得出的感受。于是,又想到张克和卢松的《珠帘寨》对唱,那个对比某种程度把张克比下去了。当年挑班的角儿是绝对避免出现这种局面的。

    像马盛龙和任志秋这样唱二路角色的演员并不是没有本事。马盛龙1956年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陈少霖、李和曾等唱大合作戏《四郎探母》时,扮演杨六郎,与那些名角同台旗鼓相当毫不示弱。在北京京剧团,他和谭富英演《珠帘寨》,他演程敬思,谭富英的嗓音清亮高亢,马盛龙当然不及谭多矣,但也相当老道,不撒汤不漏水地拿下来。任志秋在北京京剧团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李多奎等合演《四郎探母》时扮演萧太后也是极具特色的。

    如今,各院团对硬配角的培养似乎重视不够。景荣庆老先生生前曾指出,现在戏校只重视培养主角,而忽视培养配角。记得北京京剧院九十年代有位唱二路旦角的李海青,她是学程派的,扮相很好,但她后来专演二路,她在舞台上露面的机会比其他主角还多。还有位倪胜春,嗓音不错,但只演二路老生,现在已是梅兰芳剧团的副团长。大概这样甘当配角的演员不多,所以剧院实行主配角轮流制,像原来口碑很好的硬里子老生张凯,现在学了马派还举办了专场演出,马派老生穆雨和宋昊宇则经常承担二三路的角色。这也许是剧团制不可避免的做法,但在挑班制里主角就是主角,配角就是配角,绝对没有互换的可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