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先生主演《贵妃醉酒》
当年在私有体制下,梅剧团里的演职员报酬主要靠梅兰芳的演出。有时即使外界人才济济,完全可以再找到更加相称、嗓子也更好一些的合作者,然而梅兰芳尽量起用梅剧团里合作多年的老人,并不因为他们功夫不如年轻人而把他们搁在一边,有时即使舞台上用不上,他也照样“养”着。
1949年,梅兰芳听到老生搭档王琴生讲,上海一位老艺人逝世了,家里很困难,马上掏出五百万元(按:此为当时的货币,约相当于后来的500元),让王琴生交给这位非亲非故老艺人的家属。诸如此类为他人雪中送炭的事例,在梅兰芳身上举不胜举。
有一位知识分子叫刘仲秋,早年在西安办了一个名叫“夏声戏校”的民间京剧科班。1947年时局混乱,这个学校面临解散,刘仲秋向梅兰芳求助。在梅兰芳的建议下夏声戏校迁来上海,梅兰芳为它找到一个停业的工厂车间作为校址。不久刘仲秋接到梅兰芳秘书打来的电话,对方说道:“梅先生把自己前天演出的票款全部送给你们学校,请你们马上来拿支票。”对于夏声戏校来说,这就如同久旱逢甘霖。该校一直维持到解放初期,师生中一部分参加了解放军所属的京剧团,另一部分则成为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戏曲学校早期的骨干。
梅兰芳爱好收藏,藏品中有明清家具、古籍善本、瓷器、手抄的明代传奇剧本等。梅家的字画除了家传的古代名家如仇英等人的作品外,还有友人如翁绶祺、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人的赠品。
1959年梅兰芳入党时向组织表示要把所有藏品捐献给国家。1961年梅兰芳逝世后,梅夫人福芝芳表示要实现上述遗愿,于是文化部派专家组进驻梅府,将文物一一查勘,登记造册。1966年动乱的风声开始袭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肖望东同志及时来到梅家,亲自主持转移这些文物,整整装了五卡车,迁藏到部里的一个地下仓库,终于使它们免遭浩劫。改革开放以后,文化部将北京护国寺梅兰芳旧居改建为纪念馆,把这些文物进行陈列展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及“圈阅”公众号观点。 文中所用图片来源于原微信号及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