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爆》:国产灾难片的叙事创新与内涵升华

张瑜珺

灾难片是传递反思精神、见证人性光辉的重要电影类型。近年来我国灾难片佳作频出,在类型框架下对人物塑造、视觉奇观与主题表达等方面不断探索突破,在大银幕上展现出一个个非脸谱化的人民英雄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中国语境下父子关系的构建与升华

山洞中遇到的险情抉择,成为这对父子迥异性格与工作风格的体现。固执的老洪仍然在用老铁道兵的原始经验做出判断,小洪则手握仪器凭借数据分析进行预测。老经验与新技术的碰撞,不是新旧有别,而是相互支撑、薪火相传,这也正是片中父子二人关系的真实写照。

灾难只是叙事的背景,灾难中展现的人性之美和共通的爱意,才是灾难片带给观众的终极反思。《峰爆》注定会成为中国灾难片作品序列中充分描绘亲情的佳作。

情节、情感与视觉奇观的有机融合

灾难场景承载着展示视觉奇观、发展情节、渲染情感等众多叙事功能,是一部灾难片艺术与技术“含金量”的集中体现。但灾难场景的展现也很容易陷入单纯“炫技”的泥沼。电影《峰爆》对灾难场景的展现并没有被视觉奇观喧宾夺主,而是让视觉奇观成为情节发展与情感推进的有力推手。

电影《峰爆》在表现灾难场景时,将同一场景赋予多重叙事含义,使情节的发展与情感的表达有机融合、紧密衔接。当洪翼舟的女朋友卢小靳亲眼目睹老洪陷入地坑而救援未果后,她回到休息站看见老洪买来的花,睹物思人,小靳伤心欲绝。在这个情感渲染的节点上,小靳突然发现了洪翼舟的传感器仍在收集数据,这个发现成为推动后续救援行动的重要情节节点。

地质灾害的奇观不是吸引观众的筹码,而是建立精神内核的楔子。情节与情感的融合衔接,使观众在同一场景中,不但看到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景象,也看到了生动立体、各具特色的救援人员群像;即看到了救援人员的快速行动,又感受到了救援人员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

铁道兵精神传承与灾难片时代隐喻

《中国机长》让观众了解到了机长、乘务员面对空难时需要顶住的压力,《烈火英雄》让观众再一次向熟悉的消防队员致以崇高的敬意,而《峰爆》又让我们走近了另一个伟大的群体——铁道兵。

“铁道兵是和平建设时期伤亡人数最多的兵种”,电影《峰爆》集中表达了对“中国速度”背后一代代默默奉献的铁道兵的高度礼赞。老铁道兵洪赟兵在影片中展示的技术水平和责任精神,是老一代铁道兵的精神凝练;以洪翼舟为代表的新时代基建人员,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对铁道兵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当地下水位急速下降,云荡山滑坡体转向威胁县城和周边,一级响应启动,救援总部必须要在炸隧道和救县城人员之间做出艰难抉择——这时候,剧中人物点出全片的戏核,也即中国式的救援理念:既要救人、也要保隧道。“西方人的传说是诺亚方舟,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电影《峰爆》中,中国式救援精神并没有被简单地表现为“精神喊话”,而是展现在当代中国铁道兵熟练运用5G网络、全数字化测绘等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防治的工作场景。面对灾难,中国式救援不是莽战,而是智取,真正做到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可以说,《峰爆》彰显了中国式救援精神与技术力量,让观众感受到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当人类命运共同体遭遇灾难来袭时,中国的“大国担当”。

电影《峰爆》不光是国产灾难片又一优秀类型佳作,更让我们再一次确认了薪火的相传、平凡的伟大。

(徐智鹏,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副教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