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格分裂电影,一定能想到这部,主角11种人格,却多而不乱

主人公麦肯,从小饱受妓女母亲的虐待,造成了人格分裂,一共十一个。其中一个极度邪恶,在其控制下,麦肯残忍地杀害了六个人,因此被捕并判以死刑。在心理医生的支持下,控方证人要求案件重审。

不同的分裂人格对应着麦肯内心的不同心理。帕瑞斯积极的生活态度,缅因的罪行与罗德的伪装,艾德华的正义。一场大雨使得这十一人相聚一个沙漠旅馆。

人物介绍齐全,故事随之展开。

电影在介绍角色与铺垫陈序的时候不厌其详,这对情节发展与帮助观众理清脉络至关重要,但也不免失之繁冗,但紧凑的情节设定与现实情景的描述使得脑回路应接不暇,观看时并不会感到无聊。

在艾德华杀死罗德时,罗德对艾德华说不是他干得,对方说知道。这也为结局埋下了伏笔。最邪恶的灵魂,往往表象最无害,隐藏得最深。

小编总是喜欢从电影的一个点出发来分析现实,本篇也不例外。

片中医生对于法律的惩罚对象提出了疑问,是惩罚身体还是惩罚心理。这让小编想到了关于法律的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他该死?有些法律是以道德为基础去设定的,在这些条款中是找不到受益者的,而道德算是各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认知不同,标准不同。

单纯以道德来判断是非是很没有人性的,造成一种后人看来近乎荒诞的悲剧,这就是所谓的时代的悲剧。图灵被化学阉割后的愤而自杀就是一场人类史上的一大遗憾,而诸如此类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数不胜数。

我们也正是通过互动来认知定位自己的,这是一个群居动物的“刚需”,整个群体(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嵌入其中,否则无法生存。那么面对有些生硬的要求,我们如何去准确认知呢?

这时,我非常推崇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为心灵留一片净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去扮演,但内心知道自己是谁,有种是欣赏并评判自己表演的评委的感觉。净土会使自己保持真我。

或者很不幸,真的变成了那个角色,也没有那么严重,因为那是内心对外界做出的妥协。像麦肯,如果不是提姆西的邪恶不死,他将以帕瑞斯的身份快乐的种着柳橙。为何不这样为自己造一座伊甸园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