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复后睡眠障碍,最新研究:过半新冠原始毒株感染者康复后面临中度以上长期后遗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

1月23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项目组在《分子精神病学》上发表了《新冠肺炎康复20个月后长期身心认知后遗症的表型和预测——一项基于社区的中国队列研究》论文。

陆林院士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研究小组于2021年10月至11月在武汉市洪山区2020年12月对感染新冠的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发现新冠感染20个月后,一半以上的新冠康复者有长期后遗症,近1/6的康复者有严重后遗症

根据202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临床病例定义,新冠后遗症是指新冠感染后3个月出现,最短持续2个月,其他诊断无法解释的症状。 新冠后遗症的症状主要包括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问题(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通常称为“脑雾”)、嗅觉和味觉丧失、肌肉酸痛、胸痛、心悸、食欲不振、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陆林向记者介绍,合并基础性疾病、有精神病史、确诊重症或危重症的新冠和急性期住院时间长的康复者,容易患上严重后遗症。 年龄未满60岁、合并基础性疾病、被诊断为重型或危重症新冠的康复者,易患以躯体症状为主的中度后遗症,而急性期长期住院的妇女,易患以认知和精神症状为主的中度后遗症。

陆林补充说,研究结果显示,约1/10的新冠康复者存在认知和精神症状,主要症状为认知障碍、嗅觉、味觉丧失、头晕、头痛、抑郁、睡眠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认知障碍为个人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

针对不同严重程度后遗症的新冠康复者,陆林院士研究小组提出了不同的康复干预措施:约一半无后遗症或轻度后遗症组,无需特殊干预; 对约三成躯体症状为主的中度后遗症组,可进行物理治疗及康复等干预,帮助康复者改善躯体功能; 而以认知和精神症状为主的中度后遗症组约1/10进行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训练,在改善认知问题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可改善抑郁、焦虑、失眠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 约1/6的严重后遗症组,应采用多学科合作的综合干预模式。

陆林院士认为,该研究对恢复目前致病性较低的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后遗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探索原始毒株感染后长期后遗症的表现,虽然原始毒株的致病力与奥密克戎不同,但两者后遗症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结果可为奥密克戎感染者的后遗症康复提供指导。 ”

陆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后遗症的研究,大多发现后遗症表现为疲劳、咳嗽、呼吸困难、抑郁、焦虑,“脑雾”等认知障碍症状的研究较少。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奥密克戎感染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研究随访时间短,后期需长期随访,关注康复者的认知功能。

“虽然奥密克戎致病力较低,但感染基数较大,其造成的长期后遗症仍应引起重视。 继续在我国开展奥密克戎毒株及原始毒株长期后遗症随访研究,对探索新型冠状病毒“长新冠”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陆林说。

据悉,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逸苗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师乐副研究员和武汉市武昌医院心理治疗科主任姜振东老师是论文合著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研究所副研究员鲍彦平和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李相友教授是论文合著者。

责任编辑: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新冠康复后睡眠障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