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脱口秀演员明白了,在相声舞台上实践两天,相声就结束了。 那就是脱口秀演员的天下。 ”相声演员阎鹤祥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脱口秀的期待,表达了对相声的深深担忧。
这几年,脱口秀强势崛起,迅速从原来的大侠文化中消失。 脱口秀段子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相关话题时常出现在微博热播中,脱口秀演员参演电影、代言,影响力日益扩大。 脱口秀的内容、形式与落语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脱口秀与相声进行比较,觉得前者的气势正逐渐盖过后者。
最近,娱乐节目《脱口秀大会(第4季)》被关闭,一时成为话题。 有趣的是,《德云斗笑社(第2季)》和《脱口秀大会(第4季)》在同一个网络平台播出,在节目的热度、音量、制造话题的能力等方面,后者似乎更胜一筹。
那么,相声真的会被脱口秀所取代吗?
《脱口秀大会(第4季)》单曲播放数超过1亿次
1
脱口秀像相声吗? 其实未必
很少有人担心街舞是否能代替京剧。 两者相距甚远,不需要比较研究。 在考虑脱口秀是否有可能取代相声时,假设两者有高度的相似性,——以语言为主要表演形式,看起来像是在讲故事、演人物,追求喜剧的效果,但偶尔也会让人着迷。 但对脱口秀爱好者茉莉花来说,这种看法并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但多少含有对中国观众脱口秀的误读。
茉莉不是专业脱口秀,但她说脱口秀的时间比很多专业演员都要长,可能超过10年。 为了工作,茉莉花大部分时间呆在欧美和非洲,工作之余多在当地酒吧等会场和朋友聚会上聊脱口秀。 “我在国外说脱口秀不是表演。 并不是把有趣的事情作为最高目标。 更重要的是视点的输出,最经常成为话题的是性别和政治。 把脱口秀当成一种自我表达和思想交流的手段,但观点鲜明,特别是辛辣的时候,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笑。 ”茉莉说。
据介绍,脱口秀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发展到20世纪的美国,随着广播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种媒体探讨社会话题,丰富和发展脱口秀,从业人员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夏莹认为脱口秀的属性与其说是喜剧性,不如说是新闻性。与其说是以搞笑为己任,不如说是以创造性思想的交锋为主旨。
脱口秀来到中国,必然或积极或被动地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人们与本土的、比较熟悉的东西相比,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脱口秀。 在脱口秀本土化的过程中,有些话题因不宜探讨而被放弃,有些特点得到观众的认可,可以寻求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并不断被扩大。 “我本来就很少听相声。 接触脱口秀也是从在国外用英语自我表达开始的。 但是,在国内谈了一些之后,我发现中国的脱口秀确实和落语很像。 要抓住观众,必须密集地铺上棍子。 就像相声的颤抖。 ”茉莉花觉得,在中国说起脱口秀,即使观点不明确也没关系。 但是茎要多,笑的重点要紧密。 否则,观众不会有反应,场地不会变热。
2
必须有人站在喜剧舞台的中央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彭先生是相声迷,从“大青枣儿”到“笑话”,一开口就来。 同时,他很喜欢脱口秀,成为话题滔滔不绝。 事实上,大多数观众和他一样,都不在乎脱口秀和相声的联系和区别。 他们只是听了笑,解冻了很高兴,如果还能想的话,可以额外赚点。 “无论是相声还是脱口秀,其实都关注的不是概念而是功能。 这种功能消费来源于对喜剧的需求。 ”鹏说:“至少我和我认识的喜欢喜剧的朋友,是这样理解的。 ”。
观众的需求就摆在那里,喜剧舞台中央总要有人站着。
2006年前后,以德云社为代表的小剧场相声兴盛起来,一些演出团体和会场甚至开始卖“吊票”。 这个时间节点与由于各种原因各种类型的派对层出不穷的时间基本同步。 人们对某种类型和姿态的喜剧感到审美疲劳,相关作品的供给也显得贫乏。 这无疑给其他形式、风格的喜剧让出了市场空间。 “野生”相声具有传统技巧、现代内容和嘲讽力、生活质感,容易俘获人心。 当时的小剧场相声抓住了这个机遇,繁荣了起来。
事物通常在“野生”阶段表现出进取的生命力,“守成”时容易懈怠和保守。 彭先生记得,郭德纲《我》系列、《你》系列、《胆小》系列相声作品普遍质量优秀,但现在很难听到这样的新作品。 目前,很多相声实际上是网络段子、短视频素材的大杂烩,结构上是笑语连珠,内容上也缺乏新鲜感。 “相声团体越来越多,相声演员越来越多,但好的相声似乎并没有相应地增加。 ”鹏说:“如果能把现成的段子连接起来上台的话,我好像也能说相声。 我的普通话很好。 ”。
相声粉丝的不满和失望,实际上传达了某种期待。 毕竟,人们对幸福的需求没有停止,只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而越来越强。 喜剧品种的更迭就像一个轮回,如今的脱口秀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当年相声的角色,是一个乘虚而入,但同时又具有天衣无缝才能的“叛逆者”。 观众高兴地发现,那纤细深邃的生活观察,那充满陌生生化和新鲜的表达,那种“轰轰烈烈”、生动的感觉仿佛又回来了。
脱口秀以此捕获了大批观众。 《脱口秀大会(第4季)》下半场到决赛的舞台上,包括本赛季冠军周奇墨在内的很多演员都以节目本身和同行为素材创作段子。 很明显,这意味着节目、演员确实很火。 因为在众人所知的程度上,只有观众笑的内容才会被用于表演中。 只有有一定历史感和古典化趋势的作品、人物才值得致敬。 但这似乎让人隐约感到脱口秀创作中出现了“内卷”的苗头。 观察同行,从生活的广度、广度、深度等多个层面来观察,终究不是一回事,内容本身的力量和知名同行的力量,当然也不是一回事。 今后,如果一位脱口秀演员在同行段子中的地位堪比郭德纲口中的“于谦老师”,不知这是脱口秀好是坏,是高兴还是担忧。
但可以确定的是,喜剧舞台的中央,总是有人站在那里。
3
脱口秀的演员大多是“外行”
相声演员需要经过全面系统的训练才能进入手术室,说相声是他们的专长。 “相比之下,脱口秀演员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外行’,这是脱口秀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 ”评论家刘浩洋说。
脱口秀演员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毕业生,学习专业也五花八门,这为他们看世界、看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角度。 刘浩洋说:“有学历和有文化当然不是一回事,但很多脱口秀演员确实有文化,直接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原创能力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他们声称任何人都可以做5分钟的脱口秀演员,而不受所谓脱口秀专家的束缚,这营造了轻松、有生命力的生态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观众已经知道,王勉的表演以唱歌为主,豆豆的演出有很多戏剧表演成分,几乎所有脱口秀演员都是全程站着“干说”——虽然他们有这么大的不同,但他们说的都叫脱口秀。
这是刘浩洋说的,优势中包含劣势。 异质化的演员构成、极强的个人风格使脱口秀充满活力、大放异彩,但很难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 茉莉说,国外脱口秀的情况包括他们的脱口秀教材,情况都差不多,不同演员、作品以及不同的脱口秀理念之间的差异尤其大。 “A先生的脱口秀和B先生的脱口秀可能完全不同,但都叫这个脱口秀。 ”结果表明,脱口秀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文艺现象乃至社会文化现象,但并没有沉淀为稳定的文艺形式。 这种模糊的边界和几乎无限延伸的自由度,是脱口秀迅速打开局面、后来居上、占领市场的利器,但对长远发展来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迷茫、不确定甚至自我消解。 相比之下,脱口秀演员似乎有比较清醒的自觉,在《脱口秀大会(第4季)》决赛中,“什么是脱口秀”的问题被有意地多次提及。
4
脱口秀其实是一场生活秀
未来还没有到来。 现在的脱口秀肯定可以用繁荣来形容。
脱口秀演员的表演内容大多贴近日常生活,充满个人思考。 例如,周星驰在一个人磨蹭时,只把点快餐当作“慢食”,反映出许多人经历的小小焦虑和尴尬。 杨蒙以独特的视角眺望着现代的职场,点着员工和上司之间微妙的关系。 庞博通过色盲来探讨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与世界的关系。 法郎对直播带来的、网购的、甚至消费主义的反思,让Rock对中年危机的调整流露出某种普世情怀。 这些文本是演员自己创作的,基于对生活极其细腻的观察、提炼,以及对自身感情、关怀,没有什么特别戏剧化的,主要是真实、踏实、视点独特而引人入胜,有些是余味盎然,有些是深沉的。
优秀的脱口秀、经典的点赞,不仅能点破观众的笑点,还以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揭示了一些痛点,展现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与观众的共鸣不仅在于“你让我开心”,还在于“我心中有戚杨”。 主持人倪萍发微博说,一个关于感情生活的脱口秀节目让人落泪,心疼。 在倪萍看来,悲苦并不是喜剧创作的源泉。
脱口秀以强大的原创力打破擂台,正是这一点让阎鹤祥感到了危机。 阎鹤祥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声之所以陷入虚假繁荣,只不过是因为看的人多,演员有钱,能买到名车、名表,但演员的行业地位和审美水平没有提高。 “今天相声演员创作不了,知识分子不帮忙创作,赚了很多钱,最终审美只能逐渐下降。 ”阎鹤祥认为,发展相声关键在于创作。 “为什么只有这个行业一整天都在强调基本功? 其实基本功是可以训练的。 不管你叫街上的谁,训练几个月基本功都没问题。 但是,不能训练的东西,是你的头。 你的作品,你的精神核心在哪里? ”阎鹤祥的这个问题被认为是问了一些业内人士。 谁也没有责任,相声演员因为受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而有义务听相声,人们总是对着好作品或者有名的演员为相声买单,但真正意义上的有名演员一定要有好作品。
5
相声不会消失,危险的是相声演员
目前,相声发展的核心是创作,包括阎鹤祥在内的许多人都担心相声会被脱口秀所取代,主要从创作层面着眼。
当前,相声创作热情不足,好作品匮乏,不仅是演员水平的原因,还包括心态、投入产出比等诸多层面的问题,毕竟并不是所有演员都有成为行业巨头的理想追求,很多方面的现实考量让他们深有体会
对于坐拥院团“铁饭碗”的演员来说,他们未必真心希望通过创作赢得市场。 因为巩固他们的根本不是市场。 如果有人在演出中鼓掌,即使说得通,中国观众也普遍讲礼仪,听相声时一般不会不鼓掌。 对于市场化的相声团体、演员来说,主要靠商业运作也能大受欢迎,相声不必说得好,作品好不如长相好。 在信息爆炸、相声不处于巅峰时期的时代,很多相声演员觉得参与节目、在网上抖音比积累作品成名更轻松。 一些相声演员不承认自己的创作落后于时代和观众,相信自己没有大热主要是因为胸怀深厚,观众水平不高,无法识别英才。 毫无疑问,各种各样的心情都退居到了创作之中。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认为相声并没有被取代。 传统的礼品,背负包袱的相声、优秀的作品、辉煌的作品,形成了数量巨大的产业,延续至今的相声,已经完成了自身的经典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声不会被脱口秀所取代,也不会被其他艺术形式所取代。
“但是,相声演员确实面临着竞争和危险。 资本运营、饭圈逻辑会给相声带来虚火。 虚火之下“德高望重”,内容跟不上,观众容易随波逐流。”刘浩洋说,“至于真正分流相声观众的是否是脱口秀,很难说。 脱口秀之所以借助网络获得爆发性成功,有其内容优势、适应当今媒体特质和传播规律的必然性,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偶然性,预言其未来为时尚早。 ”。 刘浩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媒体逐渐成为内容创作的一部分,产生了真正新的艺术形式,站在喜剧舞台的中央,但对它的名字并不重要。
命名问题确实不太重要。 对于彭先生这样的观众来说,什么好看、什么好、什么好,是极其明智、简单、合理的选择。 “脱口秀的演员也已经开始出演电影、综艺、迎接代言人了。 脱口秀公司也开始进行培训和建立产业链。 这个发展趋势和前面的某大型相声团体一样。 相声的今天是否是脱口秀的明天,谁说得对? ”鹏说:“也许应该继续被推翻,继续前进。 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坏事。 观众总是有看的,有听的。 ’如果有一天,人们真的不听相声,不看脱口秀,很多员工会怎么安排,这不是鹏哥们所担心的。 偶像泡沫一旦破碎,必然会蒸发消失,但如果是有一技之长的演员,再就业应该不难。 有内容,有头脑,有机会。
正如刘浩洋所说,一个演员选择“为圣继绚学”,还是为自己吃饭,无可厚非。 不管是行业还是个人,都要弄清楚怎么生活,怎么选择,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再做。 不要怨恨,不要后悔。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