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俄罗斯战争片,我总是有种固有的印象,那就是苏联。它六十到八十年代的战争片,表现出了不逊色于国际水准的场景,也曾获得过奥斯卡的认可,但是主题的摄影方法,角色面目的模糊描述,并没有让我对它产生太多兴趣。一场看下来,脑海里全是坦克飞机和轰炸,对人毫无印象。本片的题材别具一格,简单的说,就是“以少打多的坚守突围”类型。
这么多优秀的影片在前,影业萧条的俄罗斯想要胜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本片出人意料的惊喜之处就在这里,不仅超出了以往,还从苏联战争片一贯的弱点中找到新突破,让观众有更多的理由去观看。由于经费庞大的原因,战斗场景肯定是十分壮观的,德军铺天盖地的火力覆盖,两支军队之间的短兵相接,还有精彩的空战追杀,这些都拍的十分精良而且还充满悬念,丝毫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
不过,场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看人。影片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以人为本的真挚,人物也不会像那些苏联旧片那样,被枪林弹雨所吞噬。以前的战争片,即便是好莱坞导演之作,擅长用寥寥数人来表现战争,再怎么注重人,也不会舍弃整个时代大背景。没有全局交代,就算人再多,打得再猛,那也算不上是一部战争片。
本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除了开头的字幕介绍了背景,后面的字幕介绍了年代之外,没有人再能直接说出这里是二战爆发的地点。但就算是这两处,观众也要对这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确定。影片里大的时代背景被有意地冲淡了,甚至有点空洞的感觉。如果将这两个地方的字幕完全取消,将二者的衣裳、语言和兵器都换掉,那么,观众就可以带入到另外一个时代,变成一部剧情主线不变,时代背景完全不同的影片。
本片一经写人,非但丝毫没有避讳,反而竭尽所能,令我联想到“角色推动”式的战争剧。苏联士兵的性格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被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比如一个人,一分钟后就会牺牲,但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举一动,被摄像机拍出来的样子,让观众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快死的小人物,观众反而会认为他有虎口求生的能力。
这是因为,导演将每个人物都塑造的像是主角,让我们为他们每个人的生死感到担忧,然后更加关注他们,更加了解他们是人类,而不是战斗的机械。而在影片中,敌方被用完全相反的方式处理,将其模糊化,物化。看向全片,敌方士兵要么是靠着坦克从远处逼近大部队,要么就是冲进要塞后大开杀戒的恶棍,没有像样的,能留下印象的面孔,只有一开始那个伪装成俄国人的卧底,但这个人只说了几句对白,就暴露被干掉了。
给人一种阴险残忍的感觉,和敌方大部队的形象如出一辙。这些刻板并不代表着表演能力的欠缺,只是被导演故意制造出来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让观众完全地了解他们。对于未知的东西,人都会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尤其是对方拥有着如此庞大的武器和坚固的铠甲,更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不担心弱小的苏联军队呢?
该片一开头的字幕就让观众清楚了结尾,因此这部片子并不需要担心有什么剧透。观众都明白结局是一场败仗,从这一点上来说,该片没有任何的悬念,但是,还有另一层张力,是怎么失败的,面对无法避免的失败,苏联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如果观众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这一点上,那就更好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达成结尾想要振奋人心、寄托希望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一部大型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写人”显得尤为关键,它能让观众和人物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