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口中必成大器的人竟会是他?濒临失传的相声技艺被他翻新带火

从相声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有“明春”和“暗春”的区别。所谓“明春”就是两个艺人正常站那表演,而“暗春”的表演者往往会藏身于布幔之中,以口技模拟各种声音,比如鸟兽的叫声、各类人的说话声、商贩的叫卖声以及生活中各种情景下产生的声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在相声的形成与发展中,口技始终发挥着主要作用。张寿臣老先生在《早期的相声》一文中说:“光学鸟叫并不能占用很多时间,挣不了多少钱。所以一般演员就在表演口技之前,说段笑话逗哏凑乐儿。有时候也把口技和笑话掺在一起表演。像当时演出的《五子闹学》《醉鬼回家》等节目就是这么演法。”

侯宝林先生也谈到过:“相声的历史和口技是分不开的, 所以相声里头也有口技内容。北京相声界有位汤金城老先生,他的相声是以口技为主。”以口技表演来展现亮点的作品也有一些,例如1963年吉林省曲艺团在天津演出时,王宝童就曾和白全福表演过一段《叫鸭子》。学草窠儿里蹦的小蛐蛐儿、咬蛐蛐儿叫唤,学地上跑的绵羊、山羊、小羊叫,而且分别模拟了从刚出生十天到一年的小羊叫唤,还学了狗、乌鸦、蛤蟆、鸭子、小鸡儿、公鸡、母鸡在不同情景下的叫声,两位老先生珠联璧合,口技艺术精深。

对于当今的观众而言,想看看以口技为主题的相声已经着实不多见了,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可能要追溯到20多年前一位红遍全国的藏族相声演员洛桑。在1993年播出的《曲苑杂坛》节目中,他和师父尹博林搭档表演了系列相声《洛桑学艺》。在段子中通过对赵本山、李阳等人物语言的模仿,以及像小号、长号、架子鼓等乐器的模仿,展现出极强的口技天赋,也给曲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洛桑亦庄亦谐,活泼新颖的表演,一时间让《洛桑学艺》红遍全国,也带动《曲苑杂坛》的收视率屡创新高。直到当年他因酒驾意外离世,才让这档炙手可热的系列相声戛然而止。洛桑将逼真的口技巧妙融入相声表演,他懂得如何通过惟妙惟肖的各类拟声技巧为包袱服务。马季曾说过,“洛桑如果还活着,必成大器!”

即便如此,洛桑生前所表演的作品却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说的就是相声,也有人觉得这种表演形式应该归为小品。其实不妨仔细分析一下,洛桑和尹博林的表演几乎没借助任何道具,也没有过多的位移和肢体动作,表演上有铺有垫,有使包袱的裉节,从段子内容到表演形式上都具有相声的属性。之所以会给人以小品的错觉,或许是洛桑的相声更侧重学和唱。再说逗方面则表现平平。而在观众印象中,说相声肯定要以说为主,以逗当先。无论将他的作品归为哪类喜剧形式,这样的表演在当时都能称得上是一种突破性的尝试和创新。

对于会口技的相声演员而言,这是锦上添花的能耐。在相声表演里恰当且适度的加入口技,对使包袱大有裨益,也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前提是把握好“度”,过犹不及的道理对哪行哪业都适用。就像侯宝林先生所讲的,“留有余地、恰到好处、宁肯不够、不可过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