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经济工作的第三部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制度安排方面,报告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人“三权”分置制度。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其中,习总书记重点关注稳定和长期保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第二次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此前第一次承包期为1978年至2007年,承包期为15年,目前第二次承包期为1997年至2027年,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 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明确了耕地的30年承包期限。 此次提出第二次逾期再延长30年,无疑给了农民另一个经营耕地的“定心丸”。 此外,十九大报告还从农业产业、农村管理等方面对下一阶段三农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安邦研究员表示,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整体经济升级不相匹配。 一方面,十九大重点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中国将从制度、资源等方面进一步向“三农”倾斜,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有利于打赢扶贫攻坚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从十九大报告看全新城乡关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既切中了当前农村发展的要害,又指明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 振兴农村是把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充分发挥农村的主动性,改变了农村过去从属于城市的现实,建立了新型的城乡关系。 以下就乡村振兴与城乡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供参考。
乡村振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衰落和衰落的客观事实。 只有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出台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农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农村可持续发展格局。 既然使用了“振兴”这个词,就表明了乡村曾经存在的光辉和成就。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乡村在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乡村富裕是我国繁荣历史的象征,描写乡村美丽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也数不胜数。 在镇上赚钱后,回乡工作也曾是事业成功的标志,显示出乡村的无限魅力和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过了工业化的进程,无论是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以后,政策引导都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乡村振兴是对农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眼光看农村地位和作用的,乡村振兴和复兴体现了我国农村历史与现实在中国梦伟大征程上的统一。
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环境优美的乡村成为现代生活的符号和象征,生活质量也远高于城市,成为人口休闲的重要区域,一些乡村庄园成为接待国家元首的外交场所。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人口总量庞大,即使城市化成熟后,农村人口仍有4亿左右,所以没有农村振兴和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目前,我们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乡村是还在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存在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消失。 十九大报告把文化繁荣昌盛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传统的乡土文化正在消失,一些乡村片面追求所谓现代化城市生活,建设了外观上和城市没有区别的社区,农民也逐渐进入了城市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乡村,如陕西咸阳袁家村、山东临沂市竹泉村等,利用传统乡村资源走振兴之路,显示出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农村扶持力度,从2003年开始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发展动力看,政策重在城市,以城乡反拨和扶持为政策手段,使农村处于城市从属地位,被动接受城市发展的牵引和辐射,没有内在激发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振兴农村战略的提出,就是要把农村放在与城市平等的地位,把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充分立足农村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农村的主动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农村也要接受过去的被动,发挥今天的积极作用,实现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要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
振兴农村明确了农村发展的新任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农村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产业兴旺,就是跳出单一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农业成为致富产业,从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使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丽家园,实现新时代乡村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还有力地提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饭碗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的根本,也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 因此,必须在长期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给农民带来“定心丸”、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同时,要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保证饭碗光吃不安全,让人们吃得更安心更安全,这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乡村振兴指明了城乡关系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农村必须成为与城市并行的发展主体,更加注重站在农村发展的视角设计政策,发挥农村主动性,充分激发农村活力。 城乡融合也是在保持农村独立性和差异化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必须在差异化发展路径上突出农村比较优势,从而推动城乡关系改革的大势所趋。
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过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渠道畅通,相反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受到很多制度的限制。 当前,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破农村集体封闭性,建立农村开放的发展制度环境。 农村一方面要继续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另一方面要破除阻碍农村吸收城市资源要素的藩篱。
二是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乡村。 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在燃气、上下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也限制了农村生态资源优势的发挥。 要积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扩展,逐步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补齐农村发展短板,让人口在城乡享有同等舒适的生活。 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是把城市高楼等形象向农村延伸,而是在保持乡村文化和风情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生活质量和质量的提高,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加快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有力的引领和担当。 把农村优美的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集中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特色小镇支柱产业和人口,吸引城市资源要素流入,接受城市消费溢出,使城镇融入乡村,符合当今中央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内生
四是利用城乡人口流动趋势,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基本趋势,在城市化大趋势下,集体建设用地存在巨大的可利用政策空间,要鼓励各地提高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解决农村发展不足的问题。 根据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村庄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允许不占用基本农田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土地指标公开市场交易,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在农村使用。 简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餐饮、住宿等农村休闲服务业和建设休闲娱乐设施的审批程序。
(作者是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