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论文,读后感|乡村之美之于乡村振兴价值的重新审视

笔者拜读了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徐晓慧在《广西民族研究》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人类学视域下乡村振兴的审美逻辑与艺术实践》。 本文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人类学研究视域,从审美逻辑和艺术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和价值。 提出了“厘清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特征是探索艺术实践道路的前提”“基于价值实现的知识生产可持续保护、物质生产生活化传承与艺术乡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艺术实践的有效途径”等核心观点。 作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理性分析阐释了基于审美逻辑的乡村振兴艺术实践路径。

论文开头指出了当前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城市审美过度介入导致农村审美核心价值缺失、农村文化艺术资源被动利用造成实质性破坏、商品化发展过程中忽视可持续性等。 这篇文章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而研究撰写的。

笔者认为,乡村振兴审美逻辑命题的提出是本文最突出的理论创新点,对本文审美逻辑艺术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也是学理基础上对审美逻辑命题的深入研究。 作者认为,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日常化和多样性、主动性和本质性两个方面。 基于以上问题,作者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得出了结论。 笔者认为,乡村振兴中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必须让民间手工艺回归生活世界,通过艺术的本质和能动性重塑农村文化的主体认同,激发民族社区内部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为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途径。

接着,论文将乡村振兴中的艺术实践形式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知识生产的可持续保护、物质生产的生活化传承和艺术乡建设,并结合低工艺设计、蓝染、枫香染、剪纸等具体案例,针对各种实践形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最后,笔者认为人类学背景下的乡村艺术振兴,不仅仅是在乡村振兴活动中对地方人类艺术的挖掘和展现,而是从艺术最本质的载体——人的角度,提出乡村振兴的立足点,重构艺术——人—乡村的转换机制更重要的是,以发展为目的,把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变化放在艺术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从每个具体的乡村艺术项目入手,建立成熟的乡村交流机制,以此为平台,在长期的内外部良性交流中成熟的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逻辑

总之,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从理论建构和田野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了乡村艺术复杂的内生机制。 研究结论基于农民自身需求的审美逻辑系统,对农村艺术进行价值判断,给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为实现农村艺术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案例借鉴意义。 (作者毛金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论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