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用心守护秦腔文化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

台上,两个多小时。唱念做打中,这些业余演员颇具专业范儿。在北京从事会计工作的刘祥老家在永寿县,他扮演的晋信书诙谐幽默、张弛有度,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凤翔籍的师浩鹏在北京做软件开发工作,他扮演的李遇春极具书卷气;兴平籍的南波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他扮演的周天佑英姿飒爽、豪气十足。

台下,15年。这些从陕西、甘肃等地走出的游子,带着西北人特有的执着与坚韧,在北京打拼创业之余组建班社研习排演秦腔。从自娱自乐的演唱到排演折子戏、本戏,他们潜心继承秦腔经典传统剧目,以赤子之心守护秦腔,用一腔真情传播文化。

“戏痴”聚首结盟办社

此后的每个周日,研习社成员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来,为研习排演秦腔聚在一起。秦腔艺术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只有在研习排演经典传统剧目中,才能认识到秦腔虚拟化、程式化和综合化的艺术特点。起初,研习社成员常在北京市通州区的西海子公园进行研习排演,路人围观会影响正常的交流学习。但是,在北京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业余班社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排练场的确是非常困难的。

研习社成员身在北京,但专业的秦腔演员却大多在陕西、甘肃。他们认为距离并不是问题,经常在节假日往返于西安、北京两地,虚心向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中青年秦腔名家请教。每逢秦腔演员赴京或秦腔院团在京演出,研习社常常全体出动去观摩学习。

抢救经典继承传统

在研习社中,追随老艺术家学戏的故事还有很多。宝鸡籍的王芳非常喜欢易俗社(今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的演出风格。2009年,她看到了全巧民演出的秦腔老戏《洞房》录像后非常心仪。王芳回忆说:“全巧民老师的《洞房》和她的其他剧目有所不同,演唱娇媚华润,姿态平稳娴静。”

秦音相伴异乡为家

因秦腔而结识,因家乡而聚首。在北京工作的研习社成员大多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也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和困难。但是,当他们坐地铁、驾车从北京的四环、五环甚至更远的地方来到排练场时,铿锵的唱腔能驱走压力,悠扬的板胡声会带他们回到家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