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靓颖忘词后情绪崩溃,导演组为什么还要“狠心”采访她?

最新一期《中国新说唱》里,张靓颖写了一首大胆吐槽自己的Rap,但是演唱完全“车祸”,忘词、哽咽、跟不上节奏,下台之后几乎一言不发,直接内疚到暴风哭泣。

昨天有观众看完这一幕,问媒玩:为什么《中国新说唱》里,张靓颖哭了还要采访她?导演组这么残忍吗?

而且采访的时候为什么光都没打好?

并附上了这个截图。

查阅一下,发现果然,本季《新说唱》所有明星的脸上都会有很大的阴影,少部分正脸有光。

遇到一个黑一点妆容的选手,几乎失去了辨识度。

而回看第二季节目,会发现当时的灯光处理,则是明亮的sunshine风格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这是节目组故意保留的一种风格,就是要在这个环节的视觉上,打造“阴阳脸”的效果,并不是为了张靓颖故意调整的氛围。

在这导师秀的阶段,其他几位都没有备采,为什么要单独采访张靓颖呢?

其实这个环节,有个业务名词叫备采。通常是节目录制结束后、或开始录制前,请嘉宾到专门的录音棚进行采访。

而采访的内容,也是节目正片叙事最重要的来源。尤其是爆发了冲突之后。

备采最大的优点是“当事人事后解说”,让明星自己解释自己在节目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让导演组处于一种无形隐身的状态。

最出名的就是《花儿与少年》。在“第一季好看还是第二季好看”名场面发生时,节目就对不在场的宁静进行了采访。

在杨洋走丢、倔强地等着姐姐们联系,这时候大家的心理误判,也都是通过备采展现的。

真人秀的补充信息的魅力是非常大的。当出现冲突时,观众不仅呈现当时怎么想,也关心他事后怎么想。

2018年,《中国好声音》经历了史上最大的视听语言的调整,其中有一个变化就是加入了备采。

过去《好声音》只忠于现场,也就是说,现场除了解说,明星的一切发言,都是现场的同期声。而从2018年开始,导师们也增加了一个任务,就是在表演结束后采访,重新回溯转身和选人时心情。

比如导演会引导他们说出“纠结”的关键词。

这样一来,每当一位选手需要做出最后的选择之前,导师们就会有一个事后采访的声音出来,介绍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

这个过程,很容易出爆点。

越来越多的嘉宾情绪崩溃,都会在备采环节出现。

但今年,一档《乘风破浪的姐姐》已经拓展出备采的新玩法了——采访本身,也是真人秀的一部分。

采访时导演请宁静自我介绍,结果她说:“还要自我介绍?那我这几十年不白干了。”

伊能静也霸气,不要让我配合你们,你们要适应我。

张雨绮也怼他们,被嫌弃什么高光,我这是故意的。

一下子,霸气姐姐们怼导演组的气场就带起来了。

宁静伊能静张雨绮并不是不知道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她们就是过过嘴瘾。

包括宁静在说出“还要自我介绍”的提问时,自己都知道,导演组之所以要她们面对镜头自我介绍,是为了方便后期剪辑,但宁静偏偏要怼这一句。

自我介绍、镜头设计、妆容安排,这恰好是备采最重要的要素。当这些内容都被采访嘉宾怼个遍的时候,反而让这个原本隐藏在节目之外的“导演组”,成为了这个节目里可感知的角色。

的确,备采,是导演组一只干预后期叙事的“无形的手”。如果节目本身矛盾重重,这些采访简直是挽尊神器,让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

而有的原本没有什么矛盾的节目,备采里放狠话,就能把气氛搞得剑拔弩张。

第一季《中国有嘻哈》,便是这样。

很多狠话都不是当面讲出来的,而是他们一个人被采访的时候说出来的。

这种激化矛盾的操作,要用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已经有很多案例了,备采里说的只言片语,被剪辑到一起,引起嘉宾的不满。

说到底,真人秀的备采,就是个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

用在张靓颖身上,更像是一种保护。否则,如她所言,又是更大的尴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