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组合”背后,一个音乐时代的崛起
音乐剧《追梦女郎》由百老汇著名导演、编舞迈克尔·本内特执导,编剧和作词则是托尼和格莱美奖得主汤姆·艾言,并由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作曲家亨利·克莱格担任作曲。该剧讲述了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的一次影响广泛又激动人心的旅程,它记录了摩城唱片公司的一个“梦想组合”从默默无闻到超级巨星的崛起。借助福音音乐、R&B、抒情流行、迪斯科等多种音乐类型,《追梦女郎》探索了充满吸引力和竞争的娱乐行业中关于抱负、希望和背叛的主题。
提及《追梦女郎》的创作理念,导演本内特曾表示:“《追梦女郎》展现了美国音乐史上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音乐节奏和布鲁斯音乐融合其他流行音乐风格,创造出了新的美国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追梦女郎》并不仅仅是唱歌、跳舞和表演,还讲述了娱乐业的幕后情况——演艺界的商业运作使这种文化现象成为可能。其中,第二幕展现了迪斯科文化的出现和到来。
没有对话场景,将音乐注入灵魂深处
在1981年音乐剧《追梦女郎》首演后,曾有媒体形容“导演本内特塑造了一场力量如闪电般强大的演出”。作为创作出知名“后台音乐剧”如《富丽秀》《歌舞线上》的迈克尔·本内特,导演在《追梦女郎》中调动了更为充沛的想象力:《追梦女郎》情节丰富,却几乎没有任何对话场景。故事跨越了大约20个地点,从哈莱姆到好莱坞,但并没有一个现实场景设置——这是一场几乎从头到尾都在歌唱与舞蹈的演出。
而支撑着这场心潮澎湃演出的便是颇具天赋的作曲家亨利·克莱格,克莱格为音乐剧《追梦女郎》创作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包括《告诉你我哪儿也不去》《只有一晚》等。克莱格的创作并不仅仅是照搬黑人音乐,还在于他立足于音乐剧中“戏剧音乐”的概念进行创作——每首曲目都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反映了登场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