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哪部剧最火,无疑是《狂飙》。
全家集体看《狂飙》,网吧包夜看《狂飙》,车上都在看《狂飙》,网上都在讨论《狂飙》,热搜几乎天天有《狂飙》……
很多观众在通过各种方式解读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吐槽剧中不合理的地方,点评演员们的演技,还有观众找到了电视剧同款的“强盛集团”,“白金翰夜总会”,“京海建工集团”等。
一部电视剧能这么火,简直是前所未有!
追剧的过程中,虽然有各路大神分析、剧透,演员解读,但还是有一些疑惑和问题。随着电视剧迎来大结局,这些疑惑,终于差不多清楚了。
01.
为啥叫《狂飙》这个名字?
以前同类的扫黑剧,例如《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等,名字都很好理解,但同时也显得有点相对平淡。而《狂飙》这个名字,短小精悍,既包含了“风暴”的含义,将扫黑行动视为“风暴”,又融入了“力量”在内,体现了正义力量的强大。也有不少网友解读说,是指演员们飙戏,还有人说,是指正派和反派,像在体育赛场上一样对决。
各有道理。
直到看了徐纪周导演在采访中所说,才明白:原来“狂飙”这个词所想表示的,是“描摹20年快速发展、狂飙突进的时代”。
02
为什么剧情前期看的特别过瘾,到后面越看越觉得趋于平淡,甚至最后还有点“烂尾”的感觉?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
第一:
这个戏跨越的时间很长,持续20年。按照导演的解释,剧情分成了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各有特色。
早期阶段是高启强的发展史,有点早期黑社会港片的味道,尤其是徐江的表现,穿衣打扮,动不动就带着一帮人拿着砍刀棍子打砸场子,活埋对手。这种剧情看起来比较过瘾。
中期阶段围绕莽村开发展开,这点和之前的《扫黑风暴》情节有很多相似之处,看这一阶段的时候就老想到《扫黑风暴》相关的剧情,例如贪婪的村支书、不靠谱的支书儿子、人为制造的建筑事故、绑架等,还有棒棒糖杀手,这些都很相似。所以到了这一阶段,就感觉虽然还挺好看,但就不是特别的出彩了。
后期阶段是高启强的洗白阶段,他开始做各种慈善,办幼儿园、敬老院,帮人解决问题等,刻意营造“好人”形象,而黑色的东西都交给了唐小虎他们去处理。少了很多直接冲突的、视觉刺激强的情节和画面,相对显得更加平淡,所以会给观众一种半“烂尾”的感觉。
第二:
这部剧是边写剧本边拍摄,和其他原著照拍或改编不同。
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可以很灵活地调整剧情,很多经典美剧都是这样的拍摄方式,甚至边播放边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做调整。不好的一点是一旦剧本的写作速度跟不上,或者写出来后没有足够时间充分打磨,就容易出现各种漏洞和问题。
按照导演的说法,这个剧“2022年1月18号杀青,其实剧本一直写到2022年1月5号,”所以就出现了有些片段拍摄后又修改,演员台词和嘴型对不上的问题,出现有些情节不够合理的问题。
03
京海到底是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
如果设定的京海是北方城市,那么就和反复出现的南方特色餐饮“猪脚面”还有“肠粉”不一致;如果京海是南方城市例如广东的城市,那么除夕夜送饺子又不那么合理。
这一点也是导演给出了解释,原来设计中的京海是北方城市,但为了和其他反黑扫黑剧区别开来,后期选了南方城市做背景。这样一改,有些细节,例如过年送饺子,就有些不合理,成了“硬伤”。
不过,毕竟京海这个城市是虚拟的,所以大家不用太在意,整体细节处理的已经非常到位了。
04
张译演的不好吗?
张译的演技可以说是毋庸置疑。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论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安欣”这个角色其实不太讨喜。太轴、不灵活,各方面都显得比较悲催:孤儿、怕人说自己依仗领导导致心态有点不正常、没时间谈情说爱、后来又怕自己的情况会给所爱的人带来危险,不得不忍痛割爱,坏人一直拿不下,师傅同事徒弟一个个死去,自己还被调岗,郁郁不得志,说话行动显得很没魄力……
安欣没有高启强从最底层一步步向上爬那样跌宕起伏的经历,也没有大嫂那样的风情美人加持,让观众不愿与之共情,所以才会觉得,张译咋的好像不咋地。
但其实,如果这个角色换成阳光型的帅气演员来演,能演出那种四处夹击中无奈又不愿放弃,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吗?很难,很难!
至于人吐槽安欣的语调和口音问题,这又不是话剧,每个演员都需要字正腔圆,那样反倒太不自然了。处于安欣这样的情况,用张译的语调来呈现,也完全没有问题啊。
所以,这绝不是演技的问题,只是角色的影响而已。
大家在看的时候,都有哪些疑惑?
随着大结局的到来,都弄明白了吗?
欢迎留言讨论。
#娱评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