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影单:武侠电影看什么(三)

在邵氏的新武侠电影构想中,徐增宏导演实行的是保守复古路线,复制了过去武侠电影的类型元素。

以前的武侠电影看得见的资源不多,徐增宏的这些作品是研究老武侠电影传统的宝贵资源。

邵氏发展新武侠电影的初期,主要思路还是复古老武侠电影。 然后,每个导演一点点试水新风格。

徐增宏翻拍了3部《火烧红莲寺》后,继续复古老武侠。《神剑震江湖》浓老片味。 家庭伦理剧十歌唱片十悲情女主角十误会剧设计十江湖正派与邪派斗争十法宝(天地剑)十道德教化。 把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电影都拍成了大杂烩。 这是一部剧情长的武侠片,不同于奇观长的武侠片,如《火烧红莲寺》。

这种家庭伦理剧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电影的另一部现象级开山作品《孤儿救祖记》。 那是中国第一部票房成功的电影。 开创了中国家庭伦理奇情电影的独特类型。

《七侠五义》这个更安全。 这是近现代武侠小说的祖师级原著。 这样的故事只要拍下来观众就能看到。 中国人谁不知道七侠五义?

张彻的《断肠剑》延续了《边城三侠》的纤细风格,在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描写上向纵深发展,与大面上热闹却肤浅的大环境不同。 装扮成《边城三侠》的侠士不再勉强参与为民救人的内容,主要表现男女情义和兄弟情义。

武勇的要素有刀剑的诡计、暗器、机关、反派的五花八门的形状和兵器等,它们能跟上潮流保护自己。

张彻有编剧的能力和情怀,所以他的武侠电影人物更复杂,人物与人物的互动更戏剧性,能表达更强烈的感情。

张彻的另一个《独臂刀》的关注效果可能是张彻自己也意想不到的。《独臂刀》不多说,以前写过专题片。

《大刺客》是战国聂政的故事,这是对武侠精神之源古典主义初衷的追求。 越是身处西方文化前沿的海外华人,其实越重视本民族对古典文化的认同。

但这件事还是学者要做,期待电影做是力所不能及的。 特别是邵氏这样的小商人基础的人。 但是,这个尝试是宝贵的。

构思高的故事,还是说比较好,不好说。

最好是因为可以写出省事的定型句。 因为语言可以进不了脑子,心也可以离不开。 大多数故事都成了这种毫无价值的俗套。

最难说的是,很难说好话。 因为要用真情实感来讲道理,对理论水平和艺术水平都有极高的要求。《论语》是这个水平的典范。

《大刺客》年以后,在张彻电影中被侠士的腹部刺伤,可能有借鉴日本武士道的意义。 武士道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君子儒家思想信仰。 到了张彻那一代,中国的古典文化早已残破不堪,只好去武士道取经。

聂政的故事原著,字不多,却触目惊心。 张彻的电影拖拖拉拉的,我想说我理解自己,无奈自己理解水平不高,电影艺术水平也有限。

这种反思历史的电影,水平很高的还是50年代日本世界级导演的作品。

高立的《儒侠》善于讲故事,人物为故事服务,节奏分配巧妙,不愧是编剧。 多线叙事结构给电影带来了新鲜点,观众总是很感兴趣。 果然是那些演员啊,那种水平的摆设啊,武打的设计也是同一时期的一般水平,不过说故事的水平很高,电影整体的艺术性就更上一层楼了。

与同期的徐增宏和张彻相比,是另一种风格的作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