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两集《庭外落水者》,故事概要大概是主人公乔绍廷(罗晋饰)身为金牌律师,在代理一桩刑事案件时遭遇重重困境,但面对人生低谷和重创,他仍旧执着于调査案件的真相,并与优秀的青年律师萧臻搭档,共同跟进案件的死刑复核工作。我对里面的案件情节不太感兴趣,但对剧中刻画的律师行业生态关注挺多,这部剧详细刻画了『律师师傅决裂』、『律所内部合伙人之间的争斗』、『律协会长职位的争夺』等等。
刚好最近也在做商业案例的作业,看了很多企业家、公司的发展历程,但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律师行业的发展,所谓的红圈律所到底如何发家、如何抢占市场,那些具备专业特色的律所(柳沈、建纬)又是如何实现差异化路径,那些走规模化的律所(大成、盈科、京师)又是如何实现异军突起,天同律师事务所又是为何从定位『最高院高端诉讼』到如今的『诉讼仲裁破产四位一体』。
尽管资料有限,也想整理几家大所的发展概要,就当做一个『戏说中国律所江湖发家史』,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大时代背景,在经济疲软的今天,借鉴一下过去也未尝不可。
本文作为序吧,埋个坑,一月一更.
欢迎来到戏说中国律师江湖第一期《中伦的秘密》
中伦律师事务所是红圈律所之一,在钱伯斯、ALB的排行榜上均多个专业名列前茅,而张学兵是中伦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和主任,同时也曾担任全国律协副会长,北京律协会长。但回到1988年,23岁的张学兵从北京政法学院硕士毕业以后,到了司法部直属的法律服务机构中国法律事务中心上班,在中国法律事务中心工作期间开始展现出了他业务拓展的能力,在那个电视媒体刚起步,主要传媒介质还是报纸的时代,通过纸媒主动出击联系各家企业单位,获得了包括长城计算机集团、信托公司等企业的业务。1991年年底,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进行,中国法律事务中心在海南设立办事处,由26岁的张学兵担任海南办事处的负责人,在海南的经济大潮中,张学兵认识了一批有志青年,包含潘石屹等人。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律师事务所的改革也从单一体制内开始允许个人合伙办所开始变化,张学兵看着自己的同事、同学纷纷下海开所,也觉得时机成熟了,决定下海创办律所。
一、拉人办所,小有名气
有了创办律所的想法以后,张学兵先是拉了自己的同事李文入伙,又通过介绍拉了陈文、杨若寒等人,五人一见如故,创业让他们内心的不安分被激荡出来。开业以后,在银行金融领域以及房地产领域越做越好,特别是学习香港引进内陆的按揭贷款业务,更是为律所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二、遭遇挫折,错失证券机会
1993年,证监部门对于律师从事证券业务要求必须取得证券业务资格证书,并且一个律所至少要三名律师具备相应资格。君合、通商、海问、竞天都已经在证券事业干的如火如荼,抢占制高点,但此时的中伦初出茅庐,缺乏业绩自然无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此时的资本市场法律江湖上,除了海问律所,已有北中银南信达之说,而中伦只能望股兴叹。直到1996年,中伦靠着重钢攻坚战,才在资本市场有一席之地。
1997年,此时的中伦业务不错,张学兵更是买了一辆价值80万元的五系宝马汽车,但张学兵也知道,高端业务没法和别人比,专业技术领域也有天花板,资本市场又丧失先机,缺乏护城河和制高点。
三、美国留学,杜克深造,纽约淘金
1997年,32岁的张学兵决定前往美国留学,并在美国学习律所管理的相关问题,例如分配制度、律所主任的选举、人员的管理。甚至为了摸清情况,更好的了解美国律所的架构,他去直接应聘了伟凯律师事务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了解伟凯的体制和机构,学习收集各种好的法律文件,收入的分配机制。
1998年,为了扩展涉外业务,张学兵在留学期间积极交友,把纽约的赵靖等人都拉回国内,吸纳到中伦。
四、合并金通、开办分所,进行规模化扩张
2001年,乔文骏回国准备创建自己的律所,这时中伦的上海办公室恰好差具备业务开拓精神的律师,张学兵便邀请乔文骏成都上海分所的负责人。这时在纽约的社交发生的重大作用,帮助上海分所吸纳了诸多涉外业务的人才。
2002年,张学兵邀请原圣天平律所的赖继红等人加入设立深圳分所,京沪深三地业务联动,扩大了国内本土业务的版图,扩展了中伦的服务空间与专业能力。
2011年,深圳办公室已经在当地站稳脚跟,服务众多境外机构,此时便有了广州办公室的设立,吸纳了熟悉基础设施专业的林泽军作为上海办公室的负责人。中伦广州分所开始驶入正轨。
此后,日本、香港、武汉、成都、伦敦五地办公室接连成立,从空间上优化了对客户的服务能力,也再次扩大了中伦的影响力。
之后的10年便是高速扩张的10年,设立更多的各地分所,开启规模化竞争、综合化发展,再次重返国际化业务。中伦在发展中学伟凯、学金杜、学君合,从模仿、学习最后到超越,中伦开始走出了自己的路,让我们继续保持关注。
本文编辑:成都刘晓东律师,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