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陆帕导演4.5个小时超长话剧《狂人日记》在上海大剧院首演。
话剧版《狂人日记》上海首演谢幕
《新闻晨报》记者亲历全场,演出结束时,已近零点,在谢幕的掌声中,主创和魔都观众一起迎来了3月27日——第60个世界戏剧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也让这部超长话剧的魔都首演显得更有“仪式感”。
因为陆帕、因为“很长”,这版话剧《狂人日记》在演出前就备受关注。
但是,昨晚散场时,几乎没有观众“早退”,这4.5小时的超长演出,到底凭什么留住了魔都观众?《新闻晨报》记者在现场进行了深入采访。
给魔都观众点赞:不惧“慢节奏”,喜欢“形式新”、“有味道”
幕间休息和演出结束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现场观众,聊完很想给魔都观众点赞,他们这样说 ↓ ↓ ↓
问到坚持数小时看完这部话剧的动力,两位上班族女生表示,自己第一次看到将视频展示融入话剧的演出,感觉很新颖。
本就对《狂人日记》原著十分感兴趣,在朋友圈好友的推荐下,一对情侣一同来到剧院欣赏这部作品的话剧版。在第一幕的幕间休息中,二人表示,自己刚刚拿到本剧的宣传册,想赶快学习一下,好在后面两幕的演出中,更深入地了解剧情。
而“话剧达人”曾小姐说:“自己曾经看过陆帕导演的《酗酒者莫非》,之前就有看过时长较长的演出,此类剧目反而越看越有趣”。
的确,一开场就是演员长达1小时大段朗读原著小说和全剧的慢节奏叙事,对观众来说,也是一场脑力、耐力和体力的多重考验。
有人觉得,这种娓娓道来的慢节奏叙事,通过讲述者、狂人等角色对于日记的阅读,像悬疑解谜一般,把事情的真相剥茧抽丝,虽然和通常的审美方式很大不同,但还是愿意尝试。
而对于演员大段地朗读原著这种几乎是“反戏剧”的处理,不少魔都观众则表示,很新奇,不排斥,仿佛在剧场看了一场有声的阅读理解。
话剧版《狂人日记》剧照
观剧亮点:高难度独角戏,三层楼高的演出空间
《狂人日记》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全文采用一种“自言自语”式的日记体进行讲述,带有逻辑随性、结构自由的特点。毫无疑问的是,这种文风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但是放在话剧舞台则变成了一项挑战。
作为《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和本场话剧在舞台上最长时间的“狂人”,演员需要熟记大段大段的念白,连贯、平和的独角戏对于演员的实力有着不小的要求,他既不能随意改动台词内容,更是要把控好演出的节奏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详见《新闻晨报》记者主创专访
欧陆剧场巨人陆帕执导、梅婷等加盟,4.5小时的话剧《狂人日记》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舞台上,三层楼高的布景和陡峭的楼梯也让观众们为正在演出的演员们捏一把汗。同时,三面投影墙和框架式的红色灯管形成了独立的演出空间。
根据剧情的发展,投影会变换内容,有时作为“围墙”,有时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图为话剧版《狂人日记》舞台布景
话剧版《狂人日记》将话剧表演与视频展示融合
《狂人日记》的原著是一部有深意、有内涵的小说,初次阅读未能探得真谛并不意外。而话剧版《狂人日记》更是将鲁迅的《风筝》、《阿Q正传》、《祝福》中的一些内容巧妙串联,主创团队希望观众可以通过演出,寻找小说中被忽略的细节,同时从多方面感受鲁迅作品的魅力>
梅婷扮演的“嫂子”也是陆帕为话剧版新加入的角色
散场实况:几乎无人提前离席,散场边走边“和陌生人聊戏”
19:15,开场,满座,足见魔都观众对这版《狂人日记》的期待值。为了更清晰地看清楚演员们的“微表情”,有观众还自备了望远镜。
整场4.5个小时分为三幕,有两次幕间休息。
在幕间休息时,观众们纷纷从座位上起身。或领取自己预约的美食,或与一同观演的亲人、朋友讨论剧情。
在下一幕演出即将开始的钟声前,观众们又按时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调整到自己最舒服的姿势,迎接演员们登场。
大剧院为了怕观众太饿而在幕间休息准备的“狂人套餐”
演出结束后,已是晚上11:55,看似“漫长”的演出并没有削减观众们的兴趣,整个观众席依旧满满当当。甚至因为退场的道路狭窄,以致散场时,剧院内还暂时出现了“人潮拥挤”的情况。
好在,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观众们有序地离开。
有趣的是,在剧院大厅,还有三三两两的观众迟迟没有离去。他们还在分析《狂人日记》的剧情,讨论着演员们今晚的表现……因为《狂人日记》,他们不仅情不自禁地“和陌生人说话”,聊得还特别火热。
在大厅门口大幅的“狂人日记”海报旁,许多观众围在旁边等待拍照留念。还有一些观众在剧院设置的“鲁迅诞辰140周年”纪念品摊位驻足,显然对今晚的演出意犹未尽。
光影闪烁的视觉刺激、话剧演出与影像结合、原著经典的别样解读......这些都是话剧版《狂人日记》引人注目的地方 。
这样创新式的设计,丰富了剧情的内涵,也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体验。
《狂人日记》今晚在上海大剧院还有一场。
好消息,如果错过了这轮演出,还可以期待一下话剧《狂人日记》6月份的正式演出!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