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呼唤文化人,是娱乐至死的反噬-全球今亮点

娱乐圈呼唤文化人,是娱乐至死的反噬-全球今亮点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从易

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文化人跨界参与各类娱乐节目,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获得了正向的评价。


(资料图片)

这里的文化人,是坊间用来称呼那些具有广博学识、了解艺术、并从事文艺创作和研究的人,他们可能是作家、学者或高校教授。在普遍认知中,文化人与娱乐圈的关联主要是从事幕后工作。而今文化人的跨界,指涉的是他们走到台前来,与各路明星一起参加节目;并且,他们不仅仅出现在专业性很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也出现在那些大流量、大IP的娱乐综艺节目中。

例如,作家刘震云曾参与编剧多部电影,而今他是综艺节目的常客,在《开拍吧》担任导师后,又到《脱口秀大会5》中担任领笑员;作家许知远制作的访谈类节目《十三邀》成为口碑之作,连续推出了好几季,他担任飞行嘉宾上《吐槽大会》《向往的生活》都成为节目的一个关注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参与《奇葩说》的录制,亦圈粉无数……

文化人与娱乐圈,似乎是八竿子打不着,而今文化人跨界娱乐圈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更耐人寻味的是,观众对文化人跨界娱乐节目表现出兴趣与看好,上涨的节目口碑与直线上升的关注度都直观反映出这一点。

那么,文化人怎么就成了内娱的“香饽饽”?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观众之所以希望内娱多些文化人参与,是因为观众苦内娱“没文化”久矣。

简单来讲,内娱的“没文化”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

其一,不少新崛起的流量明星“没文化”,节目内外各种没文化的表现令人咋舌。不少流量明星写错字、读错音、表错意等行为,屡屡让网友们惊掉下巴——知道有些明星文化程度不高,但不知道他们没文化到这种程度:“到此一游”的“游”不会写,“祝福”的偏旁写错了,“剪头发”写成“减头发”……无论身在什么节目,他们的表象都像是“木头美人”。正如评论指出的,“长期以来,缺乏政治、历史、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常识的‘无知’现象在许多艺人中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网友讽刺地称之为‘九漏鱼’(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然而,就是这样的‘九漏鱼’艺人,他们的‘无知’被资本、粉圈等娱乐圈生态所纵容,甚至许多公众对艺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容忍底线也是一再降低并习以为常……娱乐圈‘九漏鱼’为何这么多?根源在于资本操控下的偶像快速养成模式”。

其二,不少节目“没文化”(有时它们还打着文化的旗号),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其表现出的轻薄、媚俗、粗鄙等特征,令观众讶异、担忧。

譬如有的综艺节目为了博眼球,“剧本”先行,刻意制造矛盾冲突,通过加剧群体之间的对立与撕裂来赚取热度,节目效果“鸡飞狗跳”,热闹是有了,却风骨全无、斯文扫地。有的节目虽定位为“严肃文化类节目”,却因为从制作团队到参与明星的集体“没文化”,对传统文化无知误读,反而事与愿违。最近某档号称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中有《红楼梦》的相关片段,对红楼人物进行了面目全非的解读,林黛玉成了“最没用的人”,妙玉搞起了“雌竞”,李纨成了“妇德典范”,北静王、柳湘莲、贾兰、蒋玉菡、秦钟等在一旁用“凝视”的目光对女性各种评头论足……

总之,内娱的“没文化”是娱乐至上、流量至上的后果。为了娱乐效果、为了获取流量,可以没文化、失担当,这就导致“没文化”的流量明星风头无两,“没文化”的节目接二连三……进而形成内娱“没文化”的恶性循环。

好在,这个恶性循环已经在被打破。人们已普遍察觉到娱乐至上、流量至上的娱乐生态的严重副作用。“没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娱乐圈,也影响着观众的文娱生活,进而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态。

文化人在娱乐节目总越来越受欢迎,被人们解读为“娱乐至死的反噬”。当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参与娱乐节目,当文化人得以经由大众化的平台输出更多有价值、有思考、有厚度的观点,多少也能提升节目的文化含量,亦可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在文化人的衬托下,那些脑袋空空的流量明星“相形见绌”,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何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明白内涵之美比皮囊之美更经久耐看。同时,有了文化人的坐镇和把关,一些节目也不至于在文化常识等层面上出现纰漏,确保了节目的文化品格。

不过,要从根本上纠偏娱乐至上的内娱风气,显然不能只依靠文化人的“天降奇兵”,更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内娱从业者的文化素养。近年来,教育部几次发布相关通知,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一方面,要提高年轻艺人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平台、电视台、各大节目制作组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诚然,娱乐是节目的重要属性,也是重要的市场规律,但平台、电视台、制作组要杜绝娱乐至上,要沉得住气、守得住底线,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实现文娱作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双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