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合拍片,观众最买谁的账?- 视野

也许是巧合,五月份的国内影院迎来了一股合拍片的小风潮。

这其中包含了中外合拍片,比如上周末登场的“金砖五国”合拍的第二部作品《半边天》,本周即将登陆影院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片《音乐家》。

由此可见,合拍片早已是全球电影市场一种不可逆势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合拍电影正出现在国内的大银幕上。但是,它们的表现又怎样呢?

内地&香港合拍片最夯

在2019刚过去的头四个月里,内地&香港合拍片的表现最突出。《新喜剧之王》《廉政风云》两部影片跻身贺岁档,《反贪风暴4》更是在4月份逆袭,票房飘红。《无双》一片更是从去年红到了今年金像奖。

五项利好措施中不仅在参与制作的双方人员数量上不设限,取消了对合拍片的申报费用,香港电影人可以报名参评内地奖项,甚至香港企业推广合拍片,还可申请内地提供的奖励。

一切的行政推动,正是为了两地合拍片的蓬勃发展打气。因为越来越多的投资、好的项目和两地优秀的电影人聚集在一起,比如前不久定档明年春节的《中国女排》,陈可辛与巩俐的组合任谁都会期待满满。

内地&香港的合拍片之路,经历过80年代的粗放阶段。那一时期内地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协拍,提供场景和资源。

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协定,港产片不再受引进片的数量限制,加上香港金融危机严重,不少电影人纷纷北上,合拍片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和试错的炮制大片阶段。

林超贤导演(中)《紧急救援》

而至如今,15年过去了。CEPA开启的两地合拍片热潮发展至现在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乐意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在内地摸爬滚打已能从这个语境出发进行创作,比如徐克、陈可辛、林超贤、刘伟强;同时香港电影人亦利用其类型创作的优势,慢慢在内地院线培养起一批新港片迷,比如“麦庄”、林德禄等。

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欣欣向荣,总有代价。

中美合拍依旧处摸索期,

《白蛇:缘起》是华纳兄弟在中国的第一部合拍动画片,这也是华纳兄弟继去年与中国合拍了在内地与北美均受欢迎的《巨齿鲨》后,接连取得的第二次成功。中方与华纳兄弟的合拍片经验,似乎为一直被视为烂片的中美合拍片带来了些许转机。

合拍片对于中美双方而言均是一门好生意。

对于美方来说,合拍片可以跳脱出每年最多进口34部影片的限制,享受国片待遇;这同时也意味着,合拍片片方的分账占比可以从进口片的25%提升至国产片的43%。一旦影片成功,对美方而言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对于中方来说,最大的需求便是借此机会学习好莱坞的制作。双方共同投资制作、影片中需中国元素、主创团队中至少有一名中国演员,这样的三条规定事实上有利于中国文化和电影人进入好莱坞。

《巨齿鲨》和《白蛇:缘起》的成功,分别提供了两种经验。

因为,中国大银幕发展的这二十年,也是大众养成观看好莱坞电影口味的二十年。不得不说,国内观众的观影审美与好莱坞是趋同的、是主流的。而日韩电影对国内观众的影响显得更亚文化和小众许多。

与日、韩的合拍片尚未找到出路相比,中印合拍片已经虎视眈眈。上个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公布了中印合拍片项目。

其中阿米尔·汗主演的《地球上的星星》要出中国版,他本人担任监制,由中方任导演;而另一部《阿辛哥的奇妙之旅》则由另一位“三大汗”卡尔比·汗制作。

结语

试想,如果不是金砖四国间在经济文化上的紧密关系,也就不会有贾樟柯与两部金砖四国合拍片的结缘。

又比如“一带一路”催生出了丝绸之路电影节,中方与丝路沿线国家电影交流的方式必定有合拍片这一项,所以中哈合拍片《音乐家》的出现生逢其时。

-FI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