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X虐连环杀人案为噱头,台剧《模仿犯》到底有多难看

刚看完奈飞最新台剧《模仿犯》,在这部改编自“日本推理女王”宫部美幸同名小说的剧集之前,日本已经出过影版(豆瓣6.0)和剧版(豆瓣7.1)。

宫部美幸的原作在日本曾畅销超300万册,连获文学界6项大奖。

这次翻拍,一下排进全球Top10。

豆瓣开分8.0,播完后降到7.5分。

因为制作团队有前作《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4),所以我对它的期望值比较高,但是……

(以下涉及剧透!)

一句话简介是:《模仿犯》以几起都市女子失踪被害案为线索,叙述了犯罪如何利用传媒手段,引发大众心中的“恶”。

听起来很像是《我们与恶的距离》的进阶版,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1.罪案

《模仿犯》中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女子,而且都是被虐杀的。

犯罪为了引起大众关注,从精神上肉体上折磨受害人及家属,用了许多穷凶极恶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斩下手部放在礼盒中置于公众场所,

用装有单面镜的车载着受害人到家属面前,两者一镜之隔却看不到彼此,一个不知,一个绝望;

打电话给受害人家属,威胁其在大街上做狗爬、扮狗叫……

应该说,《模仿犯》的前半段用这些足够猎奇血猩的画面,拉足了人们的好奇。

而这些案件的主要执行者沈嘉文,算是能把犯案的部分很好完成。

但自从沈嘉文死后,《模仿犯》的整个水准直接掉了崖——在检方确认沈有共犯,但是还没能锁定目标时,主谋竟然自曝了!!

接下来的破案过程更好笑:

主谋自曝之后,所有人没对他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他又杀了两个重要女性角色。

我一直认为,警方对于高度怀疑犯案的嫌疑人,竟然不派人做最基本的盯梢,从而让嫌疑人继续犯案,这是刑侦剧最无聊的地方——

就像垃圾偶像剧不停地让男女主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误会分手复合分手复合。

接着,检方能够成功抓到主谋,竟然还是靠刺激他,让他自曝~

OK,就心理素质这么差的主谋,能做连环杀人狂?

谁爱信谁信去,反正我不信。

2.社会

当然,你也可以说,《模仿犯》是典型的社会派推理,而不是本格。

悬疑的部分弱一点是正常的,主要是反映社会问题。

但在反映社会问题上,它做到位了吗?

我认为,“隔靴搔痒”四字可以给到这一版的《模仿犯》。

诚然,剧集从一开始就在强调传媒是如何为了吸引眼球吸引流量,是如何异化受害者、伤害家属的。

批判的意味很足。

可是放在具体的剧情安排上,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有,但有限”。

无论是女记者为被害室友的持续正名做的努力,还是警察对失踪女儿的悔恨——

这些都被受害人的惨状和沈嘉文的心理溯源给盖过去了;

留下最深印象的只有马主委的狗爬。

恩,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他是全剧最佳 。

其实,这些年的网暴事件,比这些绝对不会更轻。

而当主谋亮出身份之后,所谓的“舆论杀人”主题更像是匆匆烂尾。

我一直以为,主谋对男主的报复,会呼应剧集开头——

“你坐在一张椅子上被人控制,生命受到威胁,但你手上握着一个按钮。

只要按钮一被按下,就会有一个陌生人死。

你会按吗?”

但是相应的情节并没有出现,男主不曾被置于这著名的人伦两难困境之中,

他只是拿着藏起来的黑枪,怒而差点杀掉主谋而已。

太弱了。

且,《模仿犯》的主旨“人人都可能是模仿犯”,篇幅被压到不足一集——实话说,我看到最后仍是觉得本剧文不切题。

3.败笔

《模仿犯》以“都市女子失踪案“为线索,想要贴上女性议题的目的也很明显。

但我认为本剧的败笔恰恰是几个主要女性角色。

小说原作的主角视角是女记者,剧集改为男主检查官视角还算是马马虎虎。

但柯佳嬿演的胡允慧,就让人感觉她还是《想见你》的陈韵如,

作为心理学博士却像个花瓶,除了引发男主内心柔情,好像作用不大。

至于林心如演的当家主播姚雅慈,人设太过矛盾,

一会是为了热度耍手段的无良媒体人,一会又是坚持原则的新闻人;

一会是拼命打压PUA新人的前辈,忽然间又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无比爱护新人——反正我是看不懂了。

总体打个7分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