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神话电影的开篇之作,《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更多的是把人间事讲清楚。而《封神三部曲》为了节约成本,选择了三部连拍的方式。换而言之,第二部、第三部的故事框架已经确定,后面,到底怎么拍?
(相关资料图)《封神演义》是中国传统神话的“元宇宙”,几乎把文化中所有的神话符号进行了陈列,人物多、杂、全,但并不生动,缺乏逻辑与深度。昏庸无能的纣王、狐媚惑主的妲己、仙风道骨的姜子牙、工具人一般的各路神仙……符号化的人物深入文化骨髓,让人很难静心思考人物行动的根本原因。
封神IP的改编,难点就在于“打破固有印象”。天、人、魔、神,都需要在改编中获得全新的、立体的生命。
视觉——大破十绝阵
在《封神第一部》彩蛋中闻太师回朝之后,按照传说,他会率领着一众教徒去攻打西岐。此时,十二天尊下界和姜子牙联手,与闻太师的军伍展开一场保卫西岐的旷世决战。这场大战的人物关系、特技运用、美术调度,足以体现中国神话的场面和质感,更是对当代电影工业制作水平的一次大考。
大破十绝阵是《封神演义》中的高潮之一,又由于对于特技和美术要求的严苛,向来是“封神”IP改编作品中的重难点。在“闻太师回朝”的彩蛋之后,熟悉封神演义故事的观众,自然会期待大破十绝阵的演绎。神魔两界的各路英雄,在画面中奉献一场视觉盛宴,这应当是《封神第二部》神魔介入之后特效大战的高光片段。
截至8月5日,《封神第一部》的总票房已突破15亿。第一部的票房对于后两部特效的制作至关重要,你一刀,我一刀,助力闻太师回朝。
外敌——姬发vs殷寿
神话围绕英雄展开,而英雄要走成长之路。对姬发而言,无论是生物学上的父亲姬昌,还是起初的偶像父亲殷寿,他在关系中始终是被动的客体。然而,随着危机的爆发、家国的变故,他与两个“父亲”先后展开冲突,随机便是精神上的自我成长。
这种成长,很多时候由敌人制造情境。如果《封神第一部》主要讲的是姬发的觉醒与出走,那么第二部就是姬发与殷寿正式以敌人的身份开战。
《封神第一部》试图解决“以周代商”是否符合正义的问题。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西岐作为殷商的封国,起兵谋反本是大逆不道。但天下共主之权来源于“天”,殷寿却因为狐妖能给他长生,而烧毁宗庙,并行大不敬之事,便已经背弃了“天”与“祖宗”。
好的剧情不弱化对手、不宣扬战争。传统文化中对于殷商的批判,绝大多数都被归因于纣王的骄奢淫逸、暴虐无道,但对于殷寿何以至此,则没有解释。
现代观众已经厌弃了脸谱化、扁平化的故事,即便是反派,也需要完整的行事逻辑,甚至需要不输主角的人格魅力。
《史记》记载,殷寿体格强壮,能够“手格猛兽”,又记载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意思是,殷寿非常聪明,可以拒绝大臣们给他的建议;同时擅于口才,即便做错了某件事,也能够将事情圆过去。
因此殷寿“以为皆出己之下”,认为天下没有比他更厉害的人了。如此智勇双全的野心家,当面对唾手可得的王位之时,焉能不动心?
“言足以饰非”,在《封神第一部》里说的是PUA吧:
“就在刚刚!你们的一个兄弟死了!我的一个儿子死了!(痛心疾首)(捶胸)是谁杀了他!!(骑马绕圈)反贼苏护!!是谁杀了他!!反贼苏护!!殷商勇士!踏平冀州!!杀!!(冲锋)!”
正是由于反派的强大,姬发的对抗和成长才愈发显得可歌可泣。曾经那个单纯的少年,面对着兄长的离去、父亲的衰老,学会了独自撑起属于自己的封国,渐渐走入命运的漩涡。
心劫——姬发&殷郊
在《封神第三部》,姬发将经历更加艰难的天人抉择:怎样让自己(在抢了好兄弟殷郊江山的前提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在这个过程中,姬发的信念、欲望与其想实施之事的正义性、道德感之间的界线,究竟在哪里?
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要将封神榜交给“天下共主”,本质就是要证明人间帝王统治的合法性。“天下共主”究竟是谁,在第二部还远远不能落下帷幕,仍然需要去到《封神第三部》,让命运在姬发和殷郊之间做出抉择。
同时,姬发也要在养育恩、手足情、家国恨中进行取舍,获得人格上的成熟,进而成长为“周武王”。心劫不过,姬发永远都是姬发。
真正的王者,不论是力量上、智慧上,还在道德上,都是一个绝对的制衡者。
人性相通
中国是一个历史过于发达的国家,事无巨细都有着文物、文献佐证。要保证在历史大方向上不背离的前提下,还和《封神演义》《武王伐纣平话》以及民间的众多传说、评话等达成平衡,封神IP的改编难度毋庸置疑。
无论是天上的神魔,还是人间的众生,都需要突出“人性相通”的基本逻辑,即能够从理解人物本身出发去完成故事建构,而不仅仅局限于史实,更不可拘泥于固有印象。赋予天、人、神、魔以真实的人性,让观众理解并共情角色,就是《封神三部曲》的改编密码。
《武王伐纣平话》是宋元话本,《封神演义》成书于明朝年间,但“封神榜”的故事却发生于商周交界。
商朝、宋朝、明朝、现代,《封神三部曲》跨越了四个迥然相异的时代,历史和传说已然混杂交替,而不变的,始终是其中的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