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家跟飞车特技手能产生什么关系?英国导演约翰・波顿(John Bolton)的《疯狂飞车秀》(台)(Aim For the Roses, 2016)就记述了这一段看来完全搭不上的跨领域、跨时代的“友谊”。本片的两个主人翁,一个是已故飞车特技专家肯恩.卡特(Ken Carter),另一个是大提琴家马克.海尼(Mark Haney)。
肯恩.卡特是一名出身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传奇飞车特技手,在70、80年代于北美享有盛名。“飞车特技”,顾名思义,他擅于驾车飞越重重阻碍。但只擅长一件事情不足以成为传奇,而传奇又是一个有些暧昧的词汇,没有人说非得是成功者才配得上这个词,若能经历一场伟大的失败,一样成立。卡特的一生,就经历了至少两次之多。
本片即是聚焦在1976年至1979年的一场飞车跃河秀,当年野心勃勃的肯恩.卡特对公众夸下海口,称自己要驾车飞越美加边境的圣罗伦斯河。这座河两岸全长距离达一英里(约1.6公里)。车飞出去,既是跨河也等同跨国,岂止是能用壮举两字能形容而已!
一旦挑战成功,这势必是身为一个特技车手的重大成就;一旦失败,可能是粉身碎骨、人命一条(卡特本身不会游泳)。但他仍在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找到了赞助商,甚至有一组摄影团队专门在记录整个筹备过程。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
但每一回要上阵之前,卡特都遇到各种理由放弃计划。一拖横跨四年时间,原本一场足以写下经典的飞车秀,到最后成了“歹戏拖棚”。这漫长的准备过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真是场地、设备、天气出状况,还是肯恩.卡特的心理素质不足,根本不能承受这个压力?
这整个磨难过程以及卡特所思,对生活在21世纪的大提琴家马克.海尼(Mark Haney)来说,竟然有着莫名的张力。于是他在2010年以这整个过程为本,推出了一张名叫《飞车直降玫瑰园》的专辑。但这并不只是一个噱头,包括作曲、作词,都是完全比照当时的状况来创作。听下来,会发现这也未免太古怪。
而这个古怪的跨界混搭,却又吸引了本片导演约翰・波顿。他采用了纪录片《The Devil at Your Heels》(1981)的片段、采访等素材。最可观的是,他请来演员来重演了所有当时的状况,且是以音乐剧情式纪录片的混合形式来创作。亦即演员并不是写实演出,而是跟着《飞车直降玫瑰园》中的曲子与歌词来诠释。
起先,多少会对这样的尝试感到有一些不适应,因为歌词不像是被填上去的,一度感觉有点恼人。但如果顺着往下看故事的发展,却会发现这部片的确必须用最荒谬的方式来操作。因为现实就是真的如此荒谬。
在1979年9月26日,卡特终于准备就绪,随后发动冲向前去。然而,他的坐车却在短短几秒内在空中解体。不过随后我们将会知道,里头的负伤者根本不是卡特。原来跟拍这项挑战的电影制作团队不相信卡特有能力履行承诺,遂花钱找了一个毫无类似经验的特技车手肯尼.鲍尔斯(Kenny Powers)代理,结果才酿成悲剧。
在《疯狂飞车秀》之中,我们看不太见卡特之所以如此着迷于极限挑战的原因,而他对汽车的痴迷又是从何而来也像是一个谜。如果他真是一个不知节制的疯狂之人,那大概也不会针对一项挑战琢磨如此长时间。所以在这中间,卡特到底在顾虑什么?而声称对卡特的遭遇有着深切共鸣的马克.海尼,又是哪一点让他真的觉得卡特的际遇跟自己有着密切的相关?
如同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所示,飞车与大提琴的并置,两者毫不相干。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并没有随着纪录片的呈现而越辩越明。但导演约翰・波顿显然也没有试着“牵强”的意思,而就这么放任这样异常的混搭自己走下去。虽引入非写实的重演方式,但叙事节奏却是跟着马克.海尼的设定。就这样看到最后,一股生命力居然就这么迸发出来了。或许,是让人联想到了飞向太阳的悲剧角色伊卡洛斯(Icarus)。
这个飞向太阳后双翼被焚毁的古代男孩,用现在的定义来看,他就是daredevil。
比照电影简介和影片翻译,我们用“飞车特技手”来形容肯恩.卡特。但就英文来看,他就是所谓的“daredevil”,意即胆大妄为的人、向危险挑战的人。好比在世贸双子星大楼上走钢索的法国人菲利普.珀蒂(Philippe Petit)和赤手爬酋长岩的艾力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无疑就是daredevil的代表。
只是,我们都知道人摸到烫的东西会本能弹开,有许多生理机制协助人类得以远离危险。但偏偏世上有这么一群大人却愿意用飞蛾扑火般的意志来挑战不可能,甚至被冠以daredevil的称号。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常常都在辩证人性,《疯狂飞车秀》自然也不意外。导演约翰・波顿不愿按牌理出牌,最终成就了近年手法最具原创性、风格最为疯狂、甚至带有一股原始浪漫的纪录片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