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讯!罗斯科: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感情

当前通讯!罗斯科: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感情

如果要以拍卖价论高低的话,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马克·罗斯科无疑可入世界绘画拍卖史前十,他的《No.6紫、绿、红》曾于2014年拍出了1.86亿美元的天价。而根据中国雅昌艺术网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最高成交榜单TOP50,马克·罗斯科竟然占据了“抽象艺术第一名”的宝座,可见其作品在国际艺术品市场是何等的火热。


【资料图】

假如从艺术研究的角度看,马克·罗斯科可以说是国际美术史论界近40年来最受关注的抽象画家之一。他和他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已成现当代美术史研究中的“显学”,相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国际著名艺术史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西蒙·沙马在他那本风靡一时的《艺术的力量》中,更是将马克·罗斯科与卡拉瓦乔、伦勃朗、贝尼尼、透纳、大卫、梵高、毕加索等7位古今伟大的艺术家并列。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得病后最为关注的画家就是罗斯科。

在中国,罗斯科的大名固然早就在艺术圈如雷贯耳,但一般公众却所知不多。国内各种相关国际现当代艺术展在相当一段时期难觅罗斯科作品的身影。近年来,随着上海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艺术展览高地和艺术品市场,罗斯科的作品也开始在上海陆续现身。上海龙美术馆近日在其建馆十周年特展上,也首次展出了该馆收藏的罗斯科布面油彩作品《第36号(黑色条纹)》(157.1cm x 170.1cm),成为本次特展最为引人注目、最受追捧的“明星”展品之一。

2023年是马克·罗斯科120周年诞辰,他一生留下了800多幅油画,2000多幅纸本作品,全世界多个博物馆将举办不同主题的重量级的马克·罗斯科作品展,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预计于11月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推出的罗斯科大展,将全面回顾展现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历程。上海相关艺术机构也准备举办国内首个专题性的马克·罗斯科纸本作品展。这些精彩难得的马克·罗斯科作品展,势必会为国际艺术圈的“马克·罗斯科热”添柴加薪。这也让我想起了与罗斯科的前后两次“邂逅”。

首次邂逅:意外闯入规模最大的罗斯科艺术特展

2014年10月,我去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原是奔着蒙德里安而去,但机缘凑巧,竟与罗斯科首次“邂逅”。

海牙市立博物馆是欧洲收藏现当代艺术品最为知名的大型博物馆之一,尤以丰富的馆藏蒙德里安作品而享誉世界。出生于荷兰的蒙德里安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抽象绘画大师,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对后代的建筑、设计也影响甚大。

我赶到博物馆已是下午四时,临闭馆尚有一小时。出乎意料的是,售票处竟还有几十位观众在等候。“荷兰人真是热爱他们的蒙德里安”,我一边感慨一边转身问一位排队的女士:“你是荷兰人?来看蒙德里安?”她笑着将手指向博物馆入口上方一幅巨大的海报,海报上是一位近视、谢顶的教授学者模样的中年人,手拿烟,犀利睿智、玩世不恭的目光透过厚厚的玻璃镜片投向远方。男子旁大写着英文:MARK ROTHKO(马克·罗斯科),居然是马克·罗斯科的特展,我喜出望外。

马克·罗斯科是犹太移民,曾以优异的成绩获奖学金入耶鲁大学学习人文科学,热爱音乐、戏剧、文学,敏于思,耽于哲学,知识渊博。后辍学。20岁时,他说他偶然发现了“绘画”,并于1924年注册入学“艺术学生联盟”,开始了漫长、艰辛的绘画创作之路。他最初所宗的是现实主义,后尝试过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描绘纽约地铁众生相的作品尤为精彩,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之后,他逐渐抛弃具像的形式,于1940年代末形成了完全属于自己风格的抽象的色域绘画,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有评论家称他是“用纯净的色彩表达无形的思想”。

罗斯科的画往往尺幅巨大,他认为应尽量在昏暗的光线下观看他的画作,理想距离是45厘米,这样观者才会感受到自己似乎完全被吸入画作的色块里,可以与他的绘画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体验到他所要表达的强烈的生命感。“尺寸,空间,气氛是他作品的必要构成,他创造的是一个气场,一个在瞬间可触可感的灵魂空间,一组具备音乐性、建筑性和色彩的史诗。”

我步入博物馆马克·罗斯科作品展区,但见观众熙来攘往,格外热闹。特展推出了数百幅罗斯科早、中、晚期作品和部分文献图片,但最吸引观众的无疑是他成熟期的抽象色域绘画。马克·罗斯科的抽象色域绘画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力图通过有限的色彩和极少的形状来反映深刻的象征意义。他曾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艺术的核心。”

罗斯科作品巨大的画布上漂浮着红、黄、褐、赭、橙、黑、青等不同的矩形色块,无论是画面的顶部还是底部,都能看到色块的轮廓紧贴着画布边缘,充满张力,令人或震撼或惊喜或欢快或悸动,我虽没有看到展览现场如罗斯科所言的“悲极而泣”的观众,但不少人在罗斯科画作前驻足良久,或作沉思状,或眉飞色舞,或悲戚难掩,或窃窃私语……荷兰朋友告诉我,这次海牙市立博物馆举行的罗斯科特展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罗斯科艺术展,观众来自欧洲各个国家以及全世界,许多人争相通过网络事先预定了参观劵。如果是上午临时到博物馆现场购票,往往要排一二个小时的长队。罗斯科特展之火爆可见一斑。

而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本次特展将罗斯科生前最后的杰作《无题》(1970)与蒙德里安最后的杰作《胜利之舞》(1944)并置展出,千载难逢。《无题》鲜红的色块与《胜利之舞》明媚的色彩交相辉映,为整个海牙市立博物馆呈现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也颠覆了我以往对于罗斯科晚年作品趋于抑郁阴暗的印象。

现代抽象绘画源于欧洲。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欧洲现代抽象绘画的先驱曾经对北美大陆的抽象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罗斯科以及波洛克、德·库宁等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也在欧洲受到如此的追捧,取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原因何在?我曾在纽约就此向罗斯科基金会的朱丽娅女士请教。她认为,其一,二战以后崛起的以罗斯科、波洛克、德·库宁等为代表的纽约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对于欧洲的艺术虽有所继承,但却是第一个摆脱了模仿痕迹,在精神表达和艺术语言上都有着极大独创性的本土现代艺术流派。其二,罗斯科等的作品得到了全球顶级博物馆的广泛认同、收藏和大力推广。其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成交价一马当先,迭创新高,大大扩展了艺术家的影响力和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

再次邂逅:在经典名剧《红色》中走进罗斯科传奇人生

再次与罗斯科“邂逅”是在上海,不过不是在美术馆,而是在剧场。

以艺术家为题材的中外影视话剧可以说比比皆是,但大多浮于表相,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挖掘出艺术家独特的精神特质的佳作却是凤毛麟角。剧作家约翰·洛根描绘罗斯科传奇经历的话剧《红色》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亮相后,不仅大受观众欢迎,而且当年就获得了美国最高戏剧奖托尼奖的最佳戏剧、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北京中国国家话剧院引进了这部名剧,2015年11月又应第17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连演两场,好评如潮。

《红色》以1958年罗斯科受托为纽约公园大道上新完成的施格兰大厦内的高级饭店“四季餐厅”创作布置壁画的故事为背景。“四季餐厅”一个较小的空间选挂了波洛克的绘画《蓝色柱子》,而餐厅显赫的位置,留给了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特别推荐的罗斯科,约瑟夫·施格兰父子公司为此开出了当时布置壁画的天价3.5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50万美元),并首付7000美元。这也是当时经济尚不宽裕的罗斯科有生以来接到的最大一笔订单。罗斯科接受这一委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一直在探索绘画、建筑之间的关系,所以想寻找一个机会让自己的作品与建筑能够产生互动,“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艺术一样”。在为“四季餐厅”创作布置壁画期间,他破天荒先画了草图,根据餐厅墙面、廊柱与门窗等建筑空间的特点对画面做了调整,完成了三个系列总计40幅左右的大画,均以深红和棕色为基调,并准备从中挑出9幅为“四季餐厅”做布置。

1959年,罗斯科去了欧洲,当有人问及他的这组布置壁画时,他开玩笑地说,他的作品“要让在饭店用餐的那些富豪狗杂种们毫无食欲。如果他们拒绝挂我的壁画,那倒是对我的最高赞美。但他们不会。如今人们一切都不在乎”。回到美国,罗斯科与太太有一晚去“四季餐厅”吃饭。餐厅奢华、做作、矫情的氛围让他难以忍受,与他“所要表达的情绪格格不入”,于是做出了一个在外界看来“石破天惊”的决定,退回7000美元订金,撤回壁画。此举在新闻界引起巨大回响。这三个系列的作品最后分别捐给了英国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日本的千叶川村纪念美术馆、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部分留在了他后人手中。泰特现代美术馆还专门为9幅壁画设立了一个专门“符合罗斯科绘画观赏要求”的展厅。

话剧《红色》只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罗斯科,一个是罗斯科为创作“四季餐厅”壁画而聘请的年轻助手肯(虚构人物)。在古典音乐声中,由陈明昊、刘端端扮演的罗斯科和肯两代画家时而有力地挥洒涂抹,给画布均匀上色;时而进行着有关艺术与商业、理想与金钱、时代与发展、前浪和后浪等种种尖锐话题的激烈争辩。于是,在一波三折的戏剧动作和精彩纷呈的台词推动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深思、感性、纯真而又独立、孤傲、狂狷、乖戾,为了艺术的完美和永恒不肯向世俗现实低头的血肉丰满的罗斯科。尤其当“罗斯科”在舞台上充满真情地独白道,“我年轻时艺术是一条孤独的路,没有画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也没有钱。但那却是一个黄金时期,因为我们都一无所有,反而能更肆无忌惮地追求理想。”我似乎终于明白他毅然决然退回施格兰大厦“四季餐厅”天价订金、撤回壁画的初衷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