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风筝》中,郑耀先的痛苦在于一直做减法

《风筝》是柳云龙的巅峰之作,主人公郑耀先的一生,令人有敬仰之处,有叹息之处,有落泪之处,有昂扬斗志,风雨不倒,令人深思之处。一位网友说,“郑耀先的一生,一直在做减法,这是他的痛苦根源。”对此,您怎么看?

郑耀先的前半生一共有五位挚友,一位恋人、一个妻子、一个孩子。此时的郑耀先,仿佛是一棵大树,春华秋实,亭亭如盖。进入后半生,仍像一棵大树,只是落木萧萧,枝叶飘零,躯干光秃,仿佛一句唐诗,‘风吹花落尽,何处燕双飞’。这样形容,可对?

陆汉卿、陈真儿离他而去,是同仇敌忾,誓不两立;宋孝安、赵简之、宫庶、徐百川离他而去,是同室操戈,割袍断义;林桃离他而去,是生死两难,痛不欲生;女儿周乔离他而去,是纵使对面不相认,一个是心怀歉意,一个是满脸怒容,父女绝情,人间至哀。晚年,郑耀先亲送红颜知己韩冰上路,‘送你上路的同仁,救你的是对手’,这是对剧中这一句台词的最大反转,然而,反转了一次,却反转得令人心痛得无法呼吸。

“郑耀先一直在做减法”,这句话形容他对不对呢?友情、亲情、爱情,一情不情,兄弟、妻女,爱人,唯余寡人。横批:天下无双。

众所周知,人世间的情谊,最美妙的感觉是锦上添花,最动人的情境是雪中送炭,最温馨的一幕是脉脉相视,最壮烈的情怀是兄弟同心,最怡然的得乐是儿孙绕膝。做加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做减法,是最痛苦的过程,心如刀绞,宛如刀割。

人到中年,直到人生谢幕,郑耀先的一生,一直在做减法。世界上,最艰难的是做选择。一个寓言说,“一头驴子面对两堆草,该吃哪一堆对呢?在犹豫不决中,驴子饿死了。”

坚定信念的郑耀先是如何跨越选择之难,进而“减掉”了兄弟情、夫妻爱、父女情的呢?

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故事最后说,“生活就像洋葱,一片一片地剥开,总有一片会让我们流泪。然而,生活并不止于剥洋葱,特定的时候,亲友被你划掉的同时,你也被亲友划掉,并不是一边流泪一边剥洋葱,而是你慢慢学会了痛恨你划掉的每一个人,你理直气壮,心安理得,没有丝毫内疚,最后,你把自己也划掉了,成就‘无私’。”

“《风筝》中,郑耀先的心理过程是不是这样的呢?”一位观众疑惑地说。

还是这位老作家,他在民国时代是一所中学的学生。他说,“老蒋让他们绝对服从。可是绝对服从得有一个前提才是,那就是绝对正确。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人,只有神。可是老蒋他是人,不是神啊!”

“郑耀先一直在做减法,最后减掉了他自己”,是不是这样呢?

《风筝》既弘扬了信仰,也刻画了人性。信仰、人性是《风筝》的两条主线。这两条主线,撞击出夺目的火花,交相辉映,引人共鸣。

一位学者说,“‘欺骗’是古代帝王的统驭术。通常而言,‘大骗’只能透支三十年,三十年是一个轮回。‘谎言’的保质期似乎也只有三十年。再过三十年,知道真相的人老了,进入了遗忘期,或者觉得事不关己了,才会出现再一次的‘谎言’透支。”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便是一个佐证吧?

元人张养浩作过一首诗,讲述古代兴亡史,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类社会最可靠的是什么,一位学者说,“民主和法治才是可靠的保障,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性,是最有力的信仰。”对此,您怎么看?

“在战争年代,我们需要郑耀先的信念。在和平时期,民主和法治才是最重要的。”一位网友说。这句话可有道理?

《风筝》是一部非常深刻的剧,迄今为止,没有之一,令人沉吟至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