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小美人鱼》的真人版翻车了。上映六天,内地票房惨淡到只有不到两千万,豆瓣评分5.2,与1989年动画版8.4的高分天壤之别。
八个月前,迪士尼官方在youtube上发布的《小美人鱼》预告片获得一百多万的赞和三百多万的“踩”,小美人鱼的扮演者哈莉·贝利也遭遇了一场大型网暴——只因为她的肤色是黑色。
如果说上映前就骂声四起,是网友们对黑人演童话公主背后“政治正确”问题的一次先发制人的讨伐,那影片映后的口碑则足以证明,简单的“拍得不好”四个字,才是《小美人鱼》挨骂的原因。
毕竟,政治正确不适合作为一个标签来使用,而应该具体地看每一次“政治正确”对“不正确”的主流的白人男权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这一点上,《小美人鱼》没有任何功劳——只改变了肤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探讨更深入的女性、权力和种族等问题的诚意,文本层面没有任何创新,这是最大的投机取巧。
过去的迪士尼一贯擅长将自己的经典动画电影进行真人版翻拍,但很显然,这一次傲慢的经验不奏效了,《小美人鱼》片头的那个迪士尼百年的定制logo,也显得像个充满讽刺的笑话。
黑人当然能演小美人鱼
在迪士尼的预告片被狂踩、负面评价铺天盖地的同时,有位黑人妈妈在Twitter上传了自己女儿不经意间看到预告片的反应,随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布类似视频:孩子们兴奋地大喊“她是黑人”“她好漂亮”,年幼的黑人小女孩喃喃自语地说着“like me”——爱丽儿的肤色让她们感动、振奋。
种族歧视源于外表,黑人女孩无论如何都无法变成白人,但黑人女孩成为童话故事的公主,就有了一定的治愈效果。更重要的是,不管是什么肤色的演员,都有权利扮演任何角色,就像他们有权利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医生、律师和政治人物一样。
在这一维度上,讨论哈莉·贝利的肤色和长相没有任何意义,黑人演小美人鱼没有错,不该成为被骂的原因。而类似“不是嫌弃她黑,而是她丑”这样的报道标题和评论,本身就是在虚伪地掩盖种族歧视,本质上还是对女性的恶意攻击。
《小美人鱼》的导演曾在访谈中表示,选角那天来了几百位女星,起初哈莉·贝利并没有引起她的注意,但立刻被她唱的《Part of Your World》吸引了,“我认为爱丽儿就只能是她了。”
主演哈莉·贝利与导演罗伯·马歇尔
这个决定当然是好的。在西方文艺作品的历史中,白人、男性角色的占比远高于其他肤色和女性,如果所有影片都把肤色是否匹配作为选角的最高准则,那白人以外的演员群体的机会几乎没有多少了——公平是,任何演员,不论年龄、外貌、肤色、性别,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出演任何角色的机会。
所以用“黑人演不好小美人鱼”来抨击选角,就像在说“锤子拧不动螺丝,所以锤子没用”。
何况,黑人演员饰演了小美人鱼并不等于,这位演员饰演了黑人小美人鱼,因为具体到《小美人鱼》的故事内核,是不论什么肤色的演员来饰演都不会被改变的:
爱上“不该”爱上的人,想要成为“不该”成为的人,每靠近一步都如被一千根针刺,失去嗓音和记忆无法表达真实的想法,以及原著作者安徒生作为性少数群体的隐喻和所处时代对这一群体的仇视——《小美人鱼》故事里的这些都和肤色无关。
亚马逊上的黑色小美人鱼玩偶
迪士尼有很多公主,曾经全是白人。1992年《阿拉丁神灯》开始,出现了第一个非白人公主——茉莉公主;1995年《风中奇缘》的印第安人,1998年的《花木兰》,2009年《公主与青蛙》出现第一个黑人公主;直到今天,迪士尼选择黑人小美人鱼并非巧合。
1989年上映的《小美人鱼》是那个时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后,社会价值观发生转变的代表,在此之前的迪士尼,以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为代表,最大的价值仍是美丽和善良,温顺地等待着王子的到来、等待被拯救,“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到了《小美人鱼》,爱丽儿已经成为一个有独立想法、敢于反抗父权命令的年轻女性,向往外部世界而不是听话地待在家里,主动追寻、争取爱情。虽然受时代所限,故事仍是围绕着爱情与婚姻展开,但爱丽儿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不同于“被拯救”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投射到了儿童观众的心中。
动画版《小美人鱼》
虽然迪士尼从来都不是观念的倡导者,但它追求成为观众新需求和新观念的代表。最近十年,当迪士尼海外市场甚至开始超越本土市场时,它决定转向多元化的主流价值,小美人鱼无疑是比较适合的作品之一:2017年,日裔美国女演员Diana Huey在迪士尼的歌舞剧《小美人鱼》中扮演主角爱丽儿,和哈莉·贝利一样,收到了大量美国观众的负面评价。
而在今年这部真人版《小美人鱼》中,黑人扮演小美人鱼原本被赋予的期待是,种族问题、身份认同和父权制度能借肤色的表象而得到更深入的探讨,但很显然,迪士尼没有做到。
被骂不冤枉
《小美人鱼》票房和口碑双双滑铁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片子拍得不好看,是对陈腐内容的浅显包装。
首先,基于动画版翻拍真人版,迪士尼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视效奇观的打造上,但在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里想给观众制造新的奇观和震撼,是需要制作层面的突破的,而真人版《小美人鱼》的重场面、打斗戏相较于1989年的动画版本几乎没有创新,观众无法获得紧张刺激的观感。
无论是海底世界还是岸上的城堡,“海巫婆”的魔法或是小美人鱼造价高昂的头发,都不足以成为如今的观众买账的理由——对已经在大银幕看足了大场面和奇观的观众来说,迪士尼在《小美人鱼》上呈现的视觉效果并不新鲜。
其次,《小美人鱼》作为一部歌舞类型片也不足以打动中国观众。不可否认,由于国内一直没有能将歌舞与叙事结合好的优质歌舞电影,观众对这一类型的作品的审美没有被培养起来,观众基础薄弱,歌舞片自然很难获得好看的票房成绩。
观众层面的客观因素外,在成熟的歌舞类型里,唱歌跳舞不应该只是烘托气氛,而是承担叙事的重任,但这一点《小美人鱼》并没有做到,歌舞的部分还时常给观众出戏的感觉,因歌声而被选中的主演哈莉·贝利充满律动的歌声,也与大银幕并不完美适配。
最重要的是,迪士尼的这一次翻拍,在故事的文本内容层面显得非常不思进取——本质上,真人版《小美人鱼》讲的还是一个有些莫名其妙的青少年恋爱故事。
“海王”所代表的父权的压迫在影片里依然是“大人教育叛逆的小女孩”,最后又因“我是你的父亲我爱你”而和解、成全;女性的意识觉醒和对自由、幸福的争取以及背后的权力结构问题,也更值得探讨;肤色带来的身份认同、种族歧视等社会话题也完全可以在美国电影的语境下进行充分挖掘。
但迪士尼没有这么做——除了换了小美人鱼的肤色,没有任何别的改变,这是迪士尼的投机取巧。
而回到故事本身,女性要靠和王子的真爱之吻才能被解救,实在是过于陈腐和冒犯的男性想象,不管哪个国家、什么肤色的女性,都早就不需要这样的童话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