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前看,成都小甜甜就因为回答了一个街采问题。
在10个小时内涨粉100万,不到一天涨粉超过300万,迅速成为了抖音百万级红人。
“你觉得男人一个月多少工资可以养活你?”
“养活我啊?我觉得能带我吃饭就好。”
随后,这位被称为“最好养的女朋友”,被曝商演要价50万起。
其实在网络迅猛发展的现在,一夜成名已经不是天方夜谭的幻梦,谁都不知道今早起床后,自己的世界会不会大变。
但其实类似的故事,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喧闹上演了。
但是这一法案对于芝加哥人民来说,不过是早报上的一则笑话。
作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芝加哥无视其他各州的禁酒令。
仍以狂徒姿态,通宵达旦地沉浸在暴力、酒色和爵士乐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24年芝加哥发生了两起谋杀案,但是犯有故意谋杀罪的两个女人,均被宣告无罪释放。
后来,这两则新闻孕育了全球历史上生命力最强的音乐剧《芝加哥》。
2002年,罗伯·马歇尔将音乐剧《芝加哥》搬上了大荧幕。
《芝加哥》的故事与许多奥斯卡获奖影片相比,绝对算不上抽丝剥茧般细致,但胜在精彩绝伦。
主要讲述了一个舌灿莲花的律师比利,利用舆论炒作的力量,为杀人犯们开脱的故事。
只要你有5000块,不管犯了多大的罪都能完美脱身,并会成为整座城市追捧的明星。
整部电影都充斥着虚伪、金钱、冷漠、荒诞,各种出人意料的反套路会让你在哈哈大笑中打一个寒战。
女主之一洛克茜,一个愚蠢但是娇艳欲滴的美丽女人,一心想要出名成为明星。
所以和一个自称能介绍她去演戏的骗子睡了,知道真相后开枪杀了对方,被警察逮捕。
好在她有一个不解风情的木讷丈夫,一直用全部的爱和热情维护着这个家庭。
即使知道洛克茜偷情,仍然愿意用自己仅有的积蓄来换取比利为妻子辩护的机会。
女主之二的维尔玛,是一个名气不大的夜总会舞女,因为一怒之下枪杀了出轨丈夫和妹妹而被关进大牢。
但是比利受理了她的案件,并且借助媒体炒作,让维尔玛瞬间成为芝加哥的大明星。
每个人都追捧着要她的签名,但是这一切都因为洛克茜的出现而改变了。
比利将洛克茜包装成楚楚可怜的受害者,她成为了家道中落、父母双亡的千金小姐,从小励志当淑女却惨遭渣男欺骗的悲惨女人。
这个故事显然比舞女更具吸引力,于是两个女人开始了抢C位模式。
不过电影《芝加哥》作为一部由音乐剧改编的歌舞片,除了剧情出彩之外,歌舞的部分自然是更大的亮点。
木心先生曾经在《文学回忆录》里说过一个观点。
他说《红楼梦》里面的辞藻华美的诗词,就像是水草一样,放到水里好看,取出来就失了意趣。
《芝加哥》中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唱段也是一样,只有放在剧中才能展现出最美的华彩。
比如Cellblocktango一段,洛克茜入狱后第一个夜晚,伴随着冰冷的水滴声、其他牢房的窸窣声入眠。
但是这些声音逐渐有了节奏,如同探戈的音乐。随即画面的转变,一场精彩冷艳的“牢笼探戈”开始。
在这场“牢狱探戈”中,几个女人分别讲述了自己杀人的故事,代表着血腥的红丝巾,妖艳又残忍。
但是唯一一个匈牙利女人,用别人都听不懂的语言歌唱,然后她也抽出了丝巾,但是颜色是白的,代表着她的纯洁无辜。
最后,她却成为在整个伊利诺州历史里第一个被处决死刑的女犯人。
当她哭泣着走上绞刑台的时候,歌剧场中人们正在热闹地狂欢,人们欢呼雀跃,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但是很显然,电影的大获成功,并无法掩盖音乐剧本身的魅力。
费尔巴哈认为:“艺术的至高对象,便是人,也就是说,整个的人,从头到脚跟。”其实这也说明了舞台的魅力,虽然电影可以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让人体验到视听语言的魅力。
可是在剧场中,身临其境地成为故事的组成部分,这是无法隔着屏幕体验的美的精华。
音乐剧《芝加哥》也是一样,舞台设计的部分就无比的巧妙。
很多音乐剧的乐队都在乐池里,但是《芝加哥》的整个舞台完全被乐队的梯形大台占据。
乐队的指挥不仅负责了整部剧的音乐部分,还会和剧中演员互动,产生奇妙的幽默效果。
演员下场之后,就在乐队旁边坐着,而演员所坐的椅子,也是剧中道具的一部分。
音乐剧因为场地有限以及即时性,不得不用巧思来使舞台达到最佳效果,而这份巧思,就是舞台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除此之外,从剧作本身来说,音乐剧版《芝加哥》也更加完善。
电影版中,丈夫的角色被弱化了,全篇就是一个符号而已,相比其他人简直可有可无。
但是在音乐剧中,丈夫的角色被塑造得更为立体。
当丈夫站在舞台上唱“我是一个玻璃纸先生”,四个追光从左到右依次打开,又逐个熄灭,空旷的舞台上只看得到他一个人。
剧场一片安静,好像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透明的人,谁都看不到他。
而且《芝加哥》中,每个演员都有自己专属的角色音乐,当音乐剧谢幕时,演员们都和乐队互动喊“我的主题音乐”,乐队依次响起属于他们的乐曲。
可是只有当丈夫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搭理他,而他只能悻悻地说一句“很抱歉占用了你的时间”而退场,简直将他透明人的身份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有在剧场中,你作为一个真实的旁观者,才能体会到角色这种被笼罩的孤寂和无力感。
在剧的结尾,两个无罪释放的杀手女人,在生活中屡屡碰壁,最后又回到了罪人的身份,才再次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芝加哥》就是这样以诙谐、游戏的态度来反衬严肃的主题,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让人在欢笑中体会血泪。
同时,这个主题放在今天也毫不过时,甚至更为贴切,现在的世界全都是娱乐产业,哗众取宠、恶意炒作,浅薄可鄙却行之有效。
但是人为创造的名气终究是荒唐的黄粱美梦,而当人们开始拼命追求虚假,不过是猴子捞月,最后终将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