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随着同名小说改编的热剧《平凡的世界》在各大卫视的播出,电视剧中那些生活在古老黄土高原上普通人的故事,让观众们的情绪都不由得跟着剧情的发展或喜或悲。
同样的,在社会上也掀起了对原著作者路遥的纪念热潮。
《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鸿篇巨著成功的背后,则是路遥先生"用生命在燃烧"的成果。
创作的苦难拖垮了先生的身体,榨干了先生对婚姻的最后一点温情,饱含对世间的不舍和对家人愧疚的路遥,在1992年的某一天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路遥的英年早逝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惋惜,其对文学创作极度虔诚的态度更是让后人钦佩和崇敬。
用生命进行创作
出生在陕北大地的路遥,有着一个十分苦难的童年。父亲早逝,生活困窘,他靠着勤工俭学和乡亲们的资助上完了高中,熬到了高考,成绩优异的路遥却因为文革的到来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尝尽生活艰辛的路遥在从延安大学毕业后,便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力图用自己的笔来书写这片自己生活和热爱的黄土地。
当《人生》这篇小说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后,路遥被广大读者所熟知。按理说路遥完全可以像当代作家一样靠着一篇作品吃喝一生,但对创作极度虔诚的路遥自此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长达6年
。
路遥的消失甚至让渴望了解他的读者们感到了不满,认为他架子太大,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路遥已经回到了那片黄土地开始攀登他的下一座"高峰"。
回到陕北的路遥隐居在一个小村子里,在开始创作之前,路遥收集了十几年的报纸、翻阅了几十部世界名著,光阅读笔记就写了几十万字。可以说是路遥自己几十年来的农村生活和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平凡的世界》成功的基础。
为了写好孙少平的矿工生活,路遥曾经还通过当地政府的介绍进入煤矿体验生活,
在这几个月中,是因为路遥和煤炭工人同吃同住,才能把这部分细节内容写的如此真实感人,也让读者们感受到即使是这样一个小角色都被路遥赋予了何等鲜明的个性。
路遥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差,常常一个窝头、一碗开水就能凑合一顿,实在不行就去邻居家蹭饭。
但他的烟瘾却十分的大
,爱抽10元的红塔山,这个价格在那个平均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已然算是价格不菲了,
而那时的路遥又毫无经济来源,基本都是靠妻子和亲人的资助,可即使是这样,路遥借钱也都要搞到烟。
他曾对友人笑谈"我这个人对物质没甚要求,可烟算是精神需要,我是要精神不要物质"。
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熬夜,让路遥的身体每况愈下,其实在创作《人生》那篇十几万字的小说时,路遥就有了呕血的毛病
,后来是靠吃了几十付中药才调养过来,而这部《平凡的世界》,几乎已经要注入路遥全部的心血。《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时,路遥便有了失眠的毛病,肠胃也极其不好,等支撑着把第三部完成时,路遥似乎已经油尽灯枯了。
《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没多久,路遥便因肝病英年早逝。
对家庭的亏欠
路遥是在延安上大学时,结识了来自北京的姑娘林达,两个人很快相恋并结婚。那个时候路遥的大学学费和日常开销几乎全部由妻子负担,等到路遥大学毕业被分配了工作,妻子林达原本想着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
丈夫却一头扎进了文学创作中,整个家庭的重担依旧是压在了林达的身上。
而路遥动则几个月的独立写作,更让"丈夫"这个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可有可无,两个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在女儿出生后,路遥依旧我行我素,在"父亲"这个角色中依旧失职。
终于默默忍受多年的林达决心分手,遭到路遥拒绝后便带着女儿回到了北京。
即使在路遥病重住院期间,林达也只过去探望了一次,而那一次,也使得路遥最终在分手协议上签了字。一次路遥友人前来医院探望时,惊讶为何曾经高大魁梧的西北汉子现如今瘦得脱了相,路遥满含泪水的对友人表示"我在病床上把分手协议签了",
可以说分手的沉重打击是压垮路遥的最后一根稻草。
路遥的女儿原名路远,在13岁那年被母亲林达带回了北京后改名路茗茗。虽然女儿与路遥聚少离多,但在女儿的心中自己的父亲还是爱着自己的。一次路远想吃三明治,
路遥便骑着自行车在深夜里寻找还开着门的店铺,最终以60多元的"天价"买到了一小块三明治
,60元在当时可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为此妻子林达还和路遥大吵了一架。
即使是在路遥临终前,
他也都还记得女儿的生日,并拜托前来探望的朋友一定要买一个蛋糕带给自己的女儿。
感受到深沉父爱的路远,一直以拥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从一开始便不同意父母的分手,更是对父亲临终前母亲的表现不满,在成年后和母亲的关系也愈加疏远。
著作权风波
在路遥去世后,按照法律规定,路遥作品的著作权便被妻子林达和女儿路远继承。
一次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在校内新建了一座路遥铜像,邀请路远剪彩,
也正是在这次旅途中,对父亲充满崇敬的路远发现了一些问题。
市场上出版父亲作品的出版社多达几十家,有些版权早已过期,有些甚至于没有版权,有些书籍包装更是简陋之极,内容也多有错误。而社会上突然设立"路遥文学奖"的消息更是让路远始料未及,该奖项的设立并未征询过路遥家人的意见,其发起人也仅仅是几名父亲的好友,背后出资人居然还是一名福建商人。
此外其奖项评审委员会成员更是鱼龙混杂,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家在内,更多参与的是发起人和出资人。这样一个明显以"设奖圈钱"为目的的奖项设立之初,便遭到了圈内文化人的集体抵制,
而成年后的路远也第一时间向该奖项委员会发出律师函,要求其叫停该奖项的一切活动。
作为路遥的女儿,路远一直把自己的父亲看得很重,
面对社会上这些乱象,路远心痛不已。
那个虔诚的文学创作者,那个用生命在写作的父亲,其尊严容不得半点玷污!而在路远成年以前,路遥著作权的实际归属者——母亲林达漠不关心的态度更是让路远心寒。于是路远一纸诉状将母亲告上了法庭,要求剥夺母亲的著作权归属,虽然最终败诉,
但对路遥和女儿充满愧疚的林达,最终还是把著作权全部转移给了路远。
结语
路遥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甘命运,奋力拼搏,而成功作品背后作者的苦难经历却鲜为人知。
我们敬佩路遥女儿的勇敢,她让我们对于路遥,这个曾经给予我们迷茫中引导的"青年导师"以永远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