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观后有感:大冷天要注意解压和控制自己啊!

小伙伴们,大月月来安利一部最近上映的《暴雪将至》。

影片的大背景设定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那一年,也是金融风暴的一年,同时更是90年代国企低走,三角债频发导致下岗潮的一年,从整个社会体系来看,是真暴雪将至的一年。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影用冷静的旁观者角度,记录了一个个平静下的暗流:各种案件频发忙到不能退休的警察队长,监守自盗的工厂工人,混乱淫靡的灯光球场里寻求刺激的迷茫人群,积压成狂砍杀妻子的失业者,龙蛇混杂的“小香港”,行尸走肉般的无业青年,想要逃离憧憬新生活的妓女,还有拼命想要出人头地努力想要突破的主角余国伟等等,无一不在描述整个大环境下人们精神上的恐慌与重压。

之所以称为野望,是因为余国伟对自己的位置并不清楚,只是迫于压力下似乎能找到的唯一留在体制这个安全堡垒里的缥缈希望,他不顾一切的想要抓住它,而抓住它的唯一突破口,似乎就是破案,破了影片主线里的那个连环杀人案,一举成名,继而成为他最好的投名状。

为此他旷工查案,他的徒弟说连续几天不去工厂会不会不好,而他的回答与他一向一心为厂的形象出入颇大,可见他为了这个投名状,几乎到了孤注一掷的地步。

如果他的努力一直没有结果,那么或许他会放弃,但是他的努力没有浪费,不管是意外还是撞大运,他钓出了真凶,大雨滂沱中,他与真凶的距离曾经那么近,然而最终失之交臂,这个结果,让他进一步确认了希望自己可以抓住,也让他更加的不甘心就此罢手。

(他和真凶近身厮打纠缠,最后真凶留下一只鞋逃走)

徒弟的遗言让他清醒他在工厂的人气还有所谓“神探”称号,不过是敷衍和嘲讽,工厂将他拒之门外更是让他后路全无,实现他的野望回到体制,似乎成了他唯一的一条路,查出真凶,也从野望变成了他的执念。

他决定用自己的女人做诱饵,然而真凶却再也没有出现,出现的唯一的一个嫌疑人,却屡屡盯不到实证,急于求成的余国伟,拿着照片去找球场上那个告诉他可能见过真凶的女人求证,结果却只是得到一阵嘲讽的笑,那笑似耳光狠狠的打在他的脸上,也同时让他的执念走向了近乎病态的偏执!

而此时女友发现了他的意图,从女友手臂上好几条割腕痕迹可以推测,这个女人对于感情也是走极端的类型,这次的极端更甚,当着余国伟的面直接跳火车桥而死。

余国伟终于被刺激至疯狂,被工作抛弃,徒弟因为他查案而死,女友更是为此当面决绝的选择死亡,这已然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崩溃的余国伟,选择了疯狂,为了证明这一切不是因为自己多余的多事,为了让所有一切都有个结果,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他选择杀死了自己认定的“凶手”。

由恐慌而生欲望,由欲望寄生执念,又因欲望而进化为偏执,由偏执导致疯狂,因疯狂从一个追凶者成为凶手,一个小人物被时代洪流吞噬的最真实的写照。

然而出狱之后的他,偏执依旧在,他说自己是多余的余,在高墙外怀念着过去意气风发的自己,去拆迁的工厂里追寻自己当年授予劳模的荣光,去找老队长继续求证当年的真相,甚至去找到当年的证人真凶到底长什么样。而更大的讽刺却是,他一直追查的真凶,早在那次交锋中意外身亡,而他念念不忘的劳模荣誉在别人眼里根本就是个幻觉……

工厂在爆炸的蘑菇云中烟消云散,过去的一切不复存在,余国伟仔细的看着更新换代的二代身份证,终于开始面对现实,与自己和解。

最后的暴雪终于来临,然而却是个百年不遇的雪灾。

观影直至最后,压抑的感觉一直存在,本以为在余国伟认真审视自己新身份证时,该是一个雨过天晴,迎接新时代来临的美好憧憬,然而并不是,瑞雪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丰年,即使学会接受,这个社会的压力依然存在。

《暴雪将至》其实是一部能够颠覆观众看了预告之后预期的电影,初始印象这大概是一部《烈日灼心》的影片,看到中间会有种类似《追凶者也》的感觉,然而最后会觉得它的气质更偏向《白日焰火》这样的文艺片,然而又有不同,各种细节的铺陈如总是出故障的摩托,无法发动的汽车,公车,或许是主角人生最高潮时的舞台假雪,冷漠的嫌疑人母亲……也许有人会觉得它的节奏太慢,或许是后半段夹杂了太多的线索,但是段奕宏的演技带动了整部戏,让观众的视线紧紧锁在他的身上无法移开,离开影院时,大月月有种长舒一口气的感觉,然而那种被雨天支配的沉闷的压抑,那种被人物宿命百味杂陈,全片让人细思恐极的不寒而栗,回味颇多。

真凶到最后,也不过是具连面目都无法认清的无人认领的尸体,然而,这样的影片,真凶到底是谁,根本不重要。

结尾最后,表白段奕宏,戏妖之名,影帝之誉,实至名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