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lightofmylife,fireofmyloins,mysin,mysoul,Lolita.”“我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

1955年由纳博科夫创作的作品《洛丽塔》一经问世即风靡全球,其后更是先后被电影战神库布里克和另一位大师阿德里安·莱恩搬上大银幕,因为这本小说以及延伸的影片的巨大影响力,后来“洛丽塔”、“萝莉”直接成为了深入人心的少女的代名词。

《洛丽塔》可以说是20世纪时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洛丽塔正是小说男主角也就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对本片女主角的爱称。洛丽塔刚出场的时候只有12岁,全名是多洛蕾丝·黑兹。

剧情介绍:男主亨伯特是一名中年教授,在一次选房的过程中,他对房东夏洛特的十四岁的女儿一见钟情了。他为了能够接近洛丽塔,诱使洛丽塔的妈妈爱上他并与他结了婚。为了旅行丈夫义务,他每晚都给洛丽塔的妈妈下安眠药,并且将自己对洛丽塔的痴恋写进了日记里,不料,这本日记被夏洛特偷看到,明白了真相后,伤心欲绝的夏洛特在去寄信的路上因车祸死亡。

洛丽塔妈妈的死亡,并没有让亨伯特感到特别伤心,因为他的秘密不会被揭穿了,而且他还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洛丽塔唯一的依靠。

影片将14岁的洛丽塔塑造为一个“单纯又性感”的典型美国“早熟”女孩的形象,虽然年纪小,但是对于两性关系很熟悉了,在与亨伯特这段“畸形”的关系发展中,也有她主动的因素。但是洛丽塔对这段错误的关系报的是“游戏”态度,而亨伯特却视她为“生命之光”。亨伯特用尽一切办法只为将她禁锢在自己身边,让她独属于自己,所以对于任何人的接近都十分敏感,他怕事情败露,更怕洛丽塔离他而去。

个人感觉电影版有意把亨伯特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原著中的亨伯特让人气的牙痒痒,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变态”,结尾他死在牢里面让人觉得大快人心、死得其所。可是在电影里面亨伯特那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让观众突然相信了小说里面描述亨伯特那么容易吸引女性爱慕的原因了。

但是亨伯特本质上任然是一个变态、自私、有特殊癖好的坏人,他强行打破和毁灭了一个少女平静的人生,这一点在原著上体现的较为清晰,亨伯特他是一名教授,他明白自己这种特殊心理的丑陋。小说原著中,他也曾渴望消除自己危险的欲念,为此甚至结过一次婚,想以此纠正自己病态的心理,而电影里也用富有诗意的镜头弱化了亨伯特的“恶”,但是两人关系与生活的病态与阴暗是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的。

否则洛丽塔为什么千方百计也要逃离亨伯特?

因为亨伯特并不能带给她真正的爱温暖,他所给于的那些少女喜爱的服饰,零食等,都是为了诱骗她任自己摆弄,这种变相的“禁锢”给她带来了非常大的精神伤害,可以说对于洛丽塔而言只要没有罗伯特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哪怕她最后变得臃肿、贫穷,17岁的她挺着大肚子嫁给了一个普通的木匠,但是她仍不后悔。还记得洛丽塔写给亨伯特的那封信中是用“father”来称呼的,这个称呼已经代表了一切,是她对过去的告别,亦是她从没爱过亨伯特的证明,在经历过生活的种种不幸后,洛丽塔只是想要一个正常的家庭。

Humbert:IlookedandlookedatherandIknew,asclearlyasIknowthatIwilldie,thatIlovedhermorethananythingI'deverseenorimaginedonearth.Shewasonlydeadleafechoofthenymphetfromfromlongago...butIlovedher,thisLolita,paleandpollutedandbigwithanotherman'schild.Shecouldfadeandwither.Ididn'tcare.Iwouldstillgomadwithtendernessatthemeresightotherface.

亨伯特:“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比死一样肯定,昔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回乡。苍白,混俗,臃肿。怀着别人的孩子。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影片的结局罗伯特以父亲的名义杀死了当初带走洛丽塔的剧作家奎尔蒂,从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把这段故事写成了小说——《洛丽塔》,在审判前他死于血栓,葬身监狱,而洛丽塔也在几个月后分娩的时候死于难产。最终一切都尘埃落定,留给世人的,唯有无尽的唏嘘与感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