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郑西坡父子为《人民的名义》挽留了最后的尊严

文/马庆云

从纯正的炫技剧来考虑,该戏不过是一部检察院和贪官之间的斗智斗勇,与007办案也没太多不一样的地方。不过,《人民的名义》毕竟是一部电视剧,斗嘴絮叨的地方比较多,贪官和反贪人员之间以文斗为主。若是拍成电影的话,从票房角度考虑,不过是将武戏升级一下,追车更刺激一下,打斗更硬朗一些罢了。再神乎其神一点,不过是办案人员不仅精神层次牛炸天了,而且武艺超群国产007罢了。

但这类戏,价值十分有限。如果《人民的名义》只是官僚之间的斗智斗勇,看着可能办案节奏加快,故事情节也飞起来了,可文艺作品的底气没有了。英美不少的反贪戏,都是这类正反两面的加速冲突,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大快人心,可总让人觉得缺那么些人间烟火气。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还是比较聪明的,它塑造了一个郑西坡和一个郑胜利的百姓形象。

郑西坡父子,承担的,就是让整部戏,像是在人民中间,让整个的内容接地气,有人间烟火味道。我们不妨分别看看郑西坡父子二人。他们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民群众。

郑西坡开始的时候是大风厂的工会主席,看着是个“主席”,实际上没什么权利,只能靠写写诗歌搞一个当代杜甫的气质。不过,为何是当代杜甫,而不是李白呢?知识点就来了啊。李白的诗歌,还是个人主义的,尤其喜欢个人英雄主义,都是我怎么怎么爽,怎么怎么牛炸天。杜甫早期也是李白这个路数的,四十岁之前。俩人还一起喝过花酒睡过姑娘。但四十岁之后的杜甫有个文风上的转变,开始忧国忧民,尤其为老百姓说话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郑西坡也是四十岁之后的杜甫。他出身底层,媳妇靠卖早点为生,被城管各种追,最后出了车祸,离开人世。这本便是人民群众中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种戏份,太容易引起大家的情感认同了。更为可敬的,是郑西坡身上真的带着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气质。当老大风厂倒逼之后,他本可以拿着退休金颐养天年,却非得出来重新组建新厂,是为了什么呢?

父子冲突的时候,郑西坡说出了肺腑之言。他不能眼见着下岗的老弱病残们像自己的媳妇那样,去卖早点,去满大街被城管追。整部电视剧的精神层次,都是郑西坡给提升起来的。当那些主角们说着高大上的话语的时候,我们根本不会进入内心深处。可人民群众出身的郑西坡说大家要互相帮助,要把新厂干起来,这才是真的伟大的人民的力量。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谁也不能否认,正是像郑西坡这样的人民群众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郑西坡更像是一个生活味道很浓的“人民的名义”的精神底色。如果没有郑西坡,《人民的名义》不过是一个离老百姓很远的炫技戏罢了。可正是因为郑西坡的存在,让大家看到的是一种把国家建设好的底层决心与斗志。这种斗志,看似是郑西坡这样的温和谦让小聪明的人,可正是这类人,携带着巨大的前进的力量。

乃至于郑西坡的儿子郑胜利,也是生活气息浓厚。他实则代表着新一代的老百姓的生活态度,我不想要什么集体主义,我只想过稳我自己的生活,我有小聪明,但我也会把这个小聪明用在关键的地方,比如,营救自家父亲。

郑胜利的戏这么看过来,我并不觉得他是反面角色,是啃老族。相反,两代人之间看似有走向上的冲突,对集体主义和奉献主义有价值观上的分歧,但殊途同归,郑胜利身上也有一种老百姓要把日子过好的干劲儿。有这种干劲儿,便不是什么啃老。作为《人民的名义》中唯一的人民群众,我觉得,他们父子,是弥足珍贵的,甚至于可以说,为这部戏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