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杰》是前些年拍摄的一部很成功的历史悬疑剧,该剧以武周时代为背景,以著名的历史人物狄仁杰为主人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让人看了欲罢不能。特别是该剧的前三部,更是被奉为圭臬。
在该剧第二部《蛇灵》中,这个神秘的组织先后策划了幽州案、崇州案、寒光寺刺驾等震惊朝野的大案。这个由袁天罡创建的神秘组织,高手如云,势力庞大,以推翻武则天为目标,掀起了血雨腥风。
这部剧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有很多都是真实人物,比如狄仁杰、武则天、张柬之、王孝杰、袁天罡等等,剧中的境外势力如吉利可汗、默啜太子等等也是历史真实人物,但由于剧情的需要,有些人物被艺术化了,比如崇州案中的默啜太子。
(狄仁杰和默啜太子剧照)
在该剧中,默啜太子是吉利可汗的儿子,出于个人野心,他在莫度可汗的支持下,与蛇灵组织相互勾结,围歼了武周借道突厥的赵文翙大军,甚至想杀死父亲,成为大汗,是一个反派人物。剧中的默啜心狠手辣,翻脸无情,对父亲都能下手,最后被李元芳斩杀。
历史上的默啜,是不是如剧中表演的那样凶残呢?
自从唐太宗贞观四年,李世民征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后,东突厥就此臣服大唐近半个世纪。
公元679年,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颉利可汗的侄子伏念为可汗。
(初唐边境图)
681年,在大唐名将裴行俭的征伐下,伏念可汗投降被杀,突劂各部认为唐朝杀降,是对突劂的侮辱,在阿史那骨咄禄的带领下重新反叛。
阿史那骨咄禄招集伏念可汗旧部,势力逐渐强大,于是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
据突厥《阙特勤碑》记载,阿史那骨咄禄一生大小四十七战,建立了后突厥汗国。公元693年十一月,骨咄禄病死。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
我们可以看到,默啜并不是颉利可汗的儿子,他们生活的年代隔得很久,《神探狄仁杰》的编剧为了剧情需要张冠李戴了。
(默啜可汗)
默啜继位后,地位并不稳固。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唐的讨伐,第二个问题是草原部落并不服他,时不是的会出来捣乱。他的身边也不乏对他的汗位感兴趣的人。为了巩固汗位,他改变策略,采取讨好唐朝的政策。695年10月,默啜遣使请降。武则天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696年契丹叛唐时,默啜派兵助唐朝,趁契丹的主要精力放在唐朝边境时,抄了契丹的老窝,与唐军前后夹击,杀死契丹大将孙万荣。武则天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赐丰、胜、灵、夏、朔、代六州六州降户数千帐粮食谷物4万斛、杂彩5万缎、农具3千件、铁4万斤。得到这此土地和人口后,默啜的实力大增,此时的他拥兵40万,占地万里,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北。
默啜还想进一步加强与唐朝的关系,他上表朝廷,请求和亲,要求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唐宗室。可没想到的,武则天的打算是将默啜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孙武延秀。默啜感觉受到了天大的侮辱,他对这个武家的准女婿并不感冒,认为是武则天在胡弄自己:“
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
(武则天剧照)
盛怒之下的默啜将前来迎亲的武延秀关押起来,打出“灭武兴唐”的旗号,出动10万骑兵伐周,兵锋直指河北道、河东道和关内道各州县,默啜号召天下反武势力支持自己,扬言帮助李家恢复唐朝。
面对气势汹汹的突厥大军,武则天后任命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任命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前军总管、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率军30万北上迎敌;同时任命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率兵15万支援。默啜的突厥大军先后攻克飞狐、定州、赵州,兵锋直指洛阳不远的相州。东都震动,武则天被迫立李显为太子,不给突厥人“兴唐”的借口,又紧急任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军迎敌。
也许默啜感觉此时不是决战的时刻,所以不愿与唐军决战,他将从赵州、定州掠夺的男女八九万人全部杀死,率军退往北方。突劂军队一路上掠夺、残杀百姓,抢劫财富、牲畜,不计其数。狄仁杰虽然尾随直追,但仍然错过了与默啜一较高低的机会。这是这是狄仁杰离默啜最近的一次,也中狄仁杰唯一一次直接与默啜正面交锋的机会,可惜从始至终,两人都没有碰面。至此之后二人再无交集。所以电视剧中狄仁杰设计除掉默啜,也不是历史上的真事。
(突劂军队入寇)
703年夏,默啜再派使臣向武则天明确提出和亲,申明必须要嫁给皇太子之子,武家那些假货就不要再拿出来胡弄人了。为表示诚意,默啜献上骏马千匹及许多财物,武则天为了边境和平,盛宴款待默啜的使者,并赐予重赏。但是这次和亲仍属于口头协议,两年后,默啜又进攻灵州、原州、会州等地,抢走唐朝养在陇右地区的军马万余匹。唐中宗忍无可忍,悬赏“能斩获默啜者封国王,授诸卫大将军”。
接下来的数年,突厥与唐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双方时战时停,互有输赢。
面对默啜的不断骚扰,唐中宗于707年十月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率军进攻默啜。张仁愿乘默啜与突骑施交战,后防空虚之际,沿黄河北岸筑了三座“受降城”,并派重兵防御,自此唐朝河北有了屏障,
“突厥不敢渡山畋牧,朔方无复寇掠。”
(唐征突劂)
公元716年,默啜进攻漠北拔野古部,在土拉河大败拔野古军,默啜此时个人的声望达到了高峰,他就是草原的雄鹰,突厥的战神。
高峰过后必然回落,这是历史规律,默啜也不能避免。就在大胜拨野古部的回师途中,默啜得意忘形,一日傍晚策马猎鹰,没想到在柳树林被拔野古部勇士颉质略偷袭,死在了颉质略的刀下。
杀了默啜之后,颉质略带着默啜的首级,将突劂大汗的头颅送给了唐军,喜出望外的唐玄宋江下令将默啜首级悬于闹市,大唐多年的闷气终于在这一天有了出气的对象。
默啜死后,突厥群龙无首,陷于内乱,唐玄宗乘机命薛仁贵之子薛讷挂帅,兵分三路,邀请被突劂打压的其他草原部落,合击突厥。
(出征突厥)
据《阙特勤碑》记载:“(突劂人)所有得生存者,几已沦为婢妾,汝辈中阵亡者,亦几暴骨营中或道上矣。”
突厥的《毗伽可汗碑》也记载道:
“名誉丧失于南方之唐国,在此土变为余之羞辱。
”
面对唐朝大军,突劂陷入一片混乱,他们中的一部复分投降唐朝,后来渐渐与汉人混合;另外一部分逃往草原深处。
这次北征,使得拔野古、回纥、同罗、霫、仆骨五部皆降唐。
默啜死后,其子小可汗继位,不久被阿史那骨咄禄之子阙特勤杀死。默啜的子侄和亲信全部被杀,默啜的势力从此消亡。
(突厥内乱)
阙特勤拥立毗伽可汗登基后,原本四散的突厥人又纷纷返回,后突厥的力量不断得到恢复。
公元720年,唐玄宗派朔方大总管王晙联合奚族人和契丹人,袭击毗伽可汗牙帐。毗伽可汗击败唐军,声威大震,唐朝被迫与北突厥议和。毗伽可汗每年派大臣至唐朝觐。双方的和平保持了二十多年。
毗伽可汗死后,突劂又一次陷入内乱。
742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征后突厥,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宰相康阿义屈达干等人投降。
744年后突厥残部鹘陇匐白眉为可汗,745年,骨力裴罗击杀白眉可汗,后突厥在唐朝和回鹘的联合攻击下灭亡。突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一部分突厥人并入回鹘,另一部分融入唐朝,“突厥”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参考资料:《新唐书》、《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