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写最近的爆款新片——
《孤注一掷》
因为这片子的一些题材特殊性,我们不得不在批评这部电影之前,先回答一个这几天在微博铺天盖地出现,我们的评论区也可能会有的问题:
【资料图】“这部片让更多人警惕网络诈骗,这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是的,没有什么不好,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让观众不上当受骗”不在电影的评价标准里,这是宣传片的标准。当然,你可以说,我就是拿它宣传片,去受教育的,那你的这个评价确实成立,我也认同。
但是,我们大家此刻之所以欢聚在这里,是为了一起讨论它作为一部电影拍得怎么样,而不是作为一部宣传片成不成功,如果你无心于此,那就没有必要接着往下看。
正文
我们正式开始聊电影。
在我的标准里,《孤注一掷》是有效的宣传片,无效的电影。
论社会价值它有着自带的功劳,但作为电影评价它的完成度并不算高。
故事走的是和《消失的她》一个路子,利用大众恐惧,但比《消她》执行上更差的一个地方是,前者专注于这件事,而《孤注一掷》总是在开小差。
一会想让观众恐惧,一会想给观众上课,一会想呈现诈骗犯罪的奇观,一会想做折射人性的深度内容。
犯罪工厂的奇观化是好看的,生理性的恐惧是有效的,但其他部分都糟糕极了,割裂到像是两部电影。
微妙的是,这部片的宣发似乎比主创更清楚哪个部分是最好的,所以把最好看的“诈骗奇观”“孙阳、王传君的表演段落”都放上短视频给大家免费看,以此吸引大家去影院付费看糟糕的其他部分。
于是,进入影院稍有些观察能力的观众就会发现,最好看的都在手机里,手机里的和电影里的,非但没有融合,还仿佛是互相敌对的几方,互相竞争叙事空间,挤占篇幅。
比如,奇观的部分本身应该是和人性折射融合在一起的。
诈骗工厂里的身体暴力和心理控制是这部片最主要的奇观,这二者对于主要人物来说,可以借此展露一方的人性欲望,也可以成为另一方心理改变的缘由。
也就是人物的动机和挣扎。
但它们在电影里完全脱开了,它只是在人为制造一种观众生理上的恐惧。通过暴力的奇观化(殴打,撕耳朵,人身控制手段)、财富的奇观化(晒钱,用筷子夹钱,一桶姜山)、诈骗形式的奇观化(美女荷官在线发牌,以及各种专业名词和犹如行云流水般的诈骗流程),精准刺入观众的猎奇欲望和恐惧锚点。
只是对于人物塑造来说,它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在整个过程中,看不到角色变化,他们一方只是作恶,另一方只是和观众一样恐惧。
这一问题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人物欲望(动机)的混乱模糊。
金晨的角色到底要什么?
她好像想要钱,但你看不到她对巨大的财富奇观欣喜着魔的样子。
是因为她来了这里之后,产生了恐惧和负罪吗?那在面对各种“暴力奇观”、成为诈骗的其中一环的时候,她也并没有表现出一点挣扎。
是因为她想离开地狱,想要自由吗?可她还劝着帮过自己的张艺兴留下来。
在她发现自己走不掉,开始尝试逃走之前,你搞不清这个角色到底图什么。
同样问题的还有反派孙阳。
他是王传君的白手套,所有脏事都是由他来办,他也是张艺兴金晨那条线里主要的危机制造者,但很奇怪的是后半部分他突然反水,放走了本要被处死的金晨,还在结局捅了自己的老大王传君。
孙阳这个角色的转变极为突然,毫无铺垫,导致我看的那两场,观众都在放金晨那一幕猜他是不是卧底,这时候观众其实已经没有跟着创作者的思维走了,你作为编剧,就已经失败了。
编剧应该自己意识到了这个角色的问题,所以尝试加入爱情作为动机补救,但很可惜,在编剧之前已经写好的地狱般的诈骗工厂里,在所有人岌岌可危的生命和自由面前,谈纯爱是一件很可笑很没有说服力的事情。
那如果只是好色,就更不会放她走了,对于孙阳前期的流氓设定来说,最符合的行为应该是暴力占有。
王传君和张艺兴的相对好一些,但也各自有可惜的地方,王传君加入了女儿的支线,结尾编剧赋予他的“人性时刻”是找人把女儿送出去,但除此之外他和女儿再无有效的刻画,他依旧只是一个发挥“奇观制造者”作用的反派。
张艺兴的角色可惜在,没有篇幅去写出厚度,他身上最具有看点的是“当自救和害人,在一个好人身上成为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人本能的挣扎。”这在张艺兴的角色身上是被完全忽略的。
当然,对比后面的部分,这些已经算好看了,上面这些演员的集体出彩把残缺的人物救回来了一部分(尤其是孙阳和王传君)。
但很可惜,绝大部分能让这个诈骗工厂的故事进一步完整起来的机会,都被让了出来,给到了受害者那边的故事线,也就是“给观众上课”这一点上。也正是这一部分的剧情,让它比起一部电影来,更像是一部反诈宣传片。
第一个问题就是受骗者的人物设定和表演都过于极端化,而这种极端破坏了故事的真实性。
讲受骗者的这段剧情本应是最适合触发普通观众心理恐惧的地方,因为这种事情离我们很近。它是我们上网时随时会遇到的弹窗、在公共空间随处可见的卡片和广告。
如果能把这段故事讲好,才能让观众做到感同身受进而移植到对自身生活的审视中,才能达到最好的反诈效果。
但主创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也选择了最不合适最糟糕的演员。
王大陆饰演的富二代阿天因一条博彩广告点进了赌博的诈骗网站,跟着赌博网站的诱导一步步踏入深渊,从小赢到大赢,从小输到不服输,进而倾家荡产,被骗光跳楼。
这种沉沦是存在一个过程的,从点击广告到倾家荡产中间要有一段心理的博弈和欲望的推动,但电影非常粗暴地带过了这个过程,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极端疯狂的赌徒,因为赢了一笔而笑得癫狂,以自杀威胁母亲并偷出房产证抵押赌博。
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同样,演员的表演也要演出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更具体来说是他与他的社会关系的交互。
和父母,和女友,和好友。当三者混杂进赌博,人物的复杂就体现在这里。
但王大陆的表演只是在演那个结果,没有一点对不同关系的不同处理,也没有变化的过程,他只是一直是瞪大眼睛、青筋暴起的,像染了毒瘾一样的人的疯狂。
这种只给结果不给过程的编排方式极大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剧本需要过程的引导将观众一步步带入角色的情境,否则这就会导致它的第二个问题——
这段戏只是停留在了口号式的反诈宣传上,没有被植入剧情中,构成剧情的有机成分,因而显得突兀与割裂,也无法让观众共鸣。
口号和故事是不一样的,口号依靠的是一遍遍地宣传“一旦受骗,万劫不复”来告诫我们不要进入骗局,它预设的是一旦我们进入之后,将会如何。
但合格的反诈故事是要告诉我们骗局有哪些,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偶尔出现的贪婪欲望离得多么近,进而再告诉我们被骗的结果是万劫不复。
所以它不应该去拍一个富二代点进了一个一看就是诈骗信息的博彩广告,然后马上被吸引进而沉迷其中,这与大部分人的生活和思维有一定的隔离,它只是口号的一种死板的衍生品。
它应该拍的是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多深的阅历,无论你多么谨慎,识破过多少骗局,多少次在骗子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和他智慧的周旋,你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落入骗网,因为它能够精准地捕捉你的欲望。
但在这段剧情里,我们并不知道王大陆的欲望是什么。是钱吗?可他本身家中就是中产阶层,并没有缺钱到极端的程度,钱对于他的意义是什么,为何能勾着他义无反顾走进骗局。是根植于人性中的贪婪吗?还是一种想要获得自由的方式?
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了,才能链接上观众,让观众心有余悸的同时得到规劝。可有着那么多可以让这段故事和这个人丰满的方式,剧情都没有讲。
于是它就只能作为一段僵硬的叙事,作为一句老生常谈的口号,而非耐人寻味的故事。
最后,电影的结尾必须要把骗子和被骗者这两条线结合起来,导演选择了让警方人员与受害者家属一起端掉诈骗工厂,后半部分的故事吃掉了前半部分,借此完成给观众警示的最后一课。
诈骗必须被抓,观众需要看到正义,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如何去收这个尾?
编剧自己写的时候估计也意识到了前面的两条线有多割裂,所以并不试图在人物上下功夫,而是直接做成完全的事件型叙事。
整个剧情的推进依靠的是一件事赶着另一件事,但这些事情之间只有着很弱的逻辑关系,大多依靠突兀的情感和人性偶尔一闪的微光推动。
比如孙阳放走了金晨,王传君在得知孙阳背叛他后,又放过了孙阳。
但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是爱情,是人性在其心底掠过的一阵不忍心?是利益,还是没有提及的兄弟情?
剧情的转变没有任何可靠的逻辑,它全片的底子就是依靠奇观和事件搭建,因此也并没有试图去深入任何一点社会问题,只是利用现实,利用社会案例进行奇观的展示。
可片中明明出现了很多现实的案例,里面采访了很多上当的普通人,他们或者是空虚的家庭主妇,或者是苦苦打工但挣不到钱的年轻人,这些现实内容有着更多值得深挖的空间。
这决定了影片能够到达的深度,因为当一个现象成为了热点,成为普罗大众趋之若鹜的对象时,电影的责任就在于去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属性,进而留给人思考回味,以及精神上的触动。
但我们看这部的时候能感受到这些吗?我觉得很难。
人物的单薄让我们很难深入其中借助他人观照自身,我们很少会认为自己是王大陆,只会优越于自己绝对不会陷入如此明显的骗局。
故事的猎奇又让我们将视角放在了纯粹因窥视带来的满足上,不信你看抖音上的宣发和热议,大家集中的是那些猎奇画面,是电影的血腥尺度,是美女荷官、在线发牌。可真正围绕着诈骗在进行讨论的,能有几条?
配图/《孤注一掷》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