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也王鹤棣在,《战火中的青春》里的表现很好,但因“真实”降低了质量

4月23号晚上,江苏台播出《战火中的青春》。本剧讲述了为什么会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以及它的影响。一开始的故事,以南开被炸,北平的失守为主。光是这个故事的主题,就足以让我们震惊了。

周也的演技很好,栩栩如生,甚至带着几分气势,特别是感情戏,她做得很好,最起码,她把剧本里的人物和剧情都演得很好。而王鹤棣这边,也不负众望,将年轻学子的热血与淳朴,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身上的那股稚气,怎么也掩饰不住。《战火中的青春》这部电影,从演员的选择上来说,非常的完美。

越是严谨的电视剧,越是要真实,太过明显的破绽,反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战火中的青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将七月北平真正的天气情况,放在心上。对于了解北京的人来说,七月的天气,就是最炎热的季节。这部电视剧的前两集,都是从七七事件的前一天晚上开始的。此时正是北京最炎热的季节。到了八月份,炎热的天气就会渐渐消失。

但是,在《战火中的青春》里,并没有表现出那种随着时节而来的炎热,而是表现出了一种清冷。剧情里,女主正在帐篷里睡觉,而男主走了过来,将自己的大衣披在了女主的身上。这位剧作家难道不晓得北平的七月份多么炎热么?营火和大衣,破坏了整个场景的真实性。

事实上,在这部电视剧的开头,所有人都是一身的春装,甚至还有一些西装革履的演员,还会穿着一身秋装。例如,南开、北大、清华三个学校的领导,在庐山碰头,就有一场“哭”,三个领导,居然都穿得紧紧的,西装笔挺。虽然庐山是个度假之地,但也不至于这样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种问题,在正经题材和高质量的电视剧里,是不能存在的。

有内涵的电视剧,都是要有看点的。在《战火中的青春》的前两期节目里,我觉得有两个镜头,比较有力量。第一个,就是京沪两地的学子被抓,几位老师前去支持,老师说,只要有学子,老师就会在哪里。这个镜头,就像是一把利刃,刺进了电影里,这是一个很好的镜头。第二个地方,毕保中的老师正在和一群学员商议,比起打仗,他更看重的是学业。这一幕,就是为这部剧定下基调的一幕。好的故事,往往会产生一种很有意思的逻辑,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你都会认为它是对的,只有这样,你的逻辑和你的故事,才会产生共鸣。

在一部以力量见长的电视剧里,最忌讳的就是出现一些乱七八糟的人物。咆哮,并不代表力量。眼泪更不是。飞机和火炮呼喊着,也没有用。这一切,都说明了这部戏的叙述能力并不强。《战火中的青春》一开始的时候,到处都是咆哮、哭泣和爆炸,看似很喧哗,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比如,在电视剧里,有不少的人物,都是在哭天抢地,或者是在某些情况下,哭喊着。从剧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情感表现,未免过于肤浅。举个例子,南开的一位校长,正在庐山房里嚎啕大哭,而两位清华、北京大学的领导,正在外面等着。这样的表演,似乎是在传达感情,但太过单纯了。

一开始的时候,飞机、大炮,都是铺天盖地而来。这样的表演,虽然不错,但也很普通。在写剧本时,这种类型的戏剧,必须要有很强的节制,这样整个剧集才会充满紧张感。没有节制的剧本和擅长用镜头语言放大的导演,让整部剧失去了动力。

总之,从主题上来看,《战火中的青春》是一部很有文化性,很有实力的作品。从内容上来说,剧本和导演的要求相对普通,无法表现出那种强大的感觉。希望能为大家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强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