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吴贻弓他最看重的身份,从来就只有“导演”这一个

吴贻弓创作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对中国电影和观众影响深远的电影,但他创作生涯不长,前半生被政治运动“耽误”,创作渐入佳境却“服从组织安排”走上行政道路。

他所代表的第四代,是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始

《城南旧事》海报

《巴山夜雨》海报

耽误了导演生涯,为中国电影做嫁衣

这一年,吴贻弓开始担任上海电影局局长兼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其实任命早就下来了。当时他的《流亡大学》正要开机,吴贻弓不舍自己精心筹备的电影,向电影局请了一年假“延期”上任。

做厂长时,吴贻弓也开创了上影创作的一个黄金期。《三毛从军记》《紧急迫降》等影片的导演张建亚是“第五代”,从电影学院著名的78班毕业分配回上影厂后颇得吴贻弓赏识,至今非常怀念那个时期厂里的创作氛围。

吴贻弓与谢晋导演

到如今,每一年的六月上海都会成为全世界电影人汇聚,普通大众也沉醉的光影海洋。

吴贻弓把做领导看作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事,行政上的事,都是为电影创作服务的,而这些事总要有人做。这么想,他的心里就能得到些安慰。

“他这个人太好了!”

在上海电影局时期就作为吴贻弓助手的江平,一直称吴贻弓为他的老师。这位同样是学导演出身,但一直身兼行政职务的电影人,如今已经成为中影集团的副总经理,艺委会执行主任,也是一级导演。这些年,吴贻弓也会和他说起心中遗憾,并且开解他为电影事业奉献,“服从组织安排。”

江平深知吴贻弓心中一直记挂创作,这些年因为身体原因心情也不甚明朗。“我看他情绪不太好,又知道他心里是非常渴望拍电影的,所以就邀请他一起再拍个电影。作为他八十岁的生日礼物。”这就是去年上映的《那些女人》。不过到拍完给电影做署名的时候,“我们师徒几十年来第一次急了。我要给他挂总导演,他说他的电影一定是从台本开始从头过问的,这部电影他没有从头着手做,就不肯让我署名。他不愿意‘沽名钓誉’。”最后两人各让一步,上映的时候吴贻弓署了个监制的名,这也成为他最后一部参与拍摄的电影。江平还透露,因为“当时吴贻弓一分钱不肯要,于是电影剧组所有演员,大家都没拿片酬。”

《那些女人》海报

那部电影叫《月随人归》,是一个发生在中秋节的故事。三十年后,吴贻弓在中秋节之后的清晨离开这个世界,蒋为民十分感慨,“好像那部电影的片名成了冥冥的归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