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中的幸福密码:摆脱他人的期待,拥抱真实的自己

文/安若兮

用温暖的文字,点亮孤独的灵魂

《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2022贺岁档,由任素汐、吴昱翰、刘迅等主演的电影《半个喜剧》,与徐峥、黄梅莹、袁泉、贾冰等主演的《囧妈》先后上映,两部喜剧电影虽然主题各有千秋,焦点却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对复杂关系中个体挣扎内心的关照,以及真实自我与他人期待之间该如何选择的探讨。

《半个喜剧》讲述了来自小地方的凤凰男孙同,在哥们郑多多的多年帮衬下,住处、工作、户口都渐渐有了着落,未来看似一片坦途。

但郑多多潇洒成性,酷爱拈花惹草,即使快要跟大学同学高璐结婚了,依然蒙蔽初恋莫默,跟她发生了关系。因为是事件的目击者,郑多多的期待、人情的束缚与他内心的是非观发生强烈的碰撞,孙同的自我开始觉醒。

后来,他爱上了莫默,却为了满足郑多多和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尽管很痛苦依然违背自己的意愿与莫默分手。

最终,在郑多多的婚礼上,孙同终于摆脱别人对他的期待与各种利益的绑架,将郑多多的所有谎言和欺骗拆穿,勇敢地做回真实的自己,也为自己的真爱扳回一局。

一、被别人的“期待”捆绑,是对自我活力的压制

“如果我不是我,如果鱼儿也能歌唱,我一定会陪在你身旁,不让你忧伤 ……”

《半个喜剧》中,孙同两次唱起这首歌。

第一次是莫默得知郑多多即将结婚却欺骗了她,她感觉受尽屈辱,于是疯狂地打砸,崩溃地大哭,而孙同却碍于他跟郑多多的哥们关系、利益依附,只能压抑自己的善良本性,冷眼旁观。

第二次,莫默跟快板男相亲,因为孙同的介入而发生误会,双方起冲突而大打出手,莫默请孙同喝酒,她直率的性格打动了孙同,但因为她是郑多多的“初恋”,只能爱在心头口难开,用唱歌的方式隐晦地表露心迹。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满足家人、朋友、上司的期待,我们常常“情非得已”地去干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认为那是我们“应该”做的。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拉里翁效应)揭示了在家庭或者学校教育中“权威期待”的重要性,亦即我们无形中一定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努力改变自己。

但人类最底层的驱动力来自“自我实现的预言”——那些我们自己想要的、渴望成为的,埋藏在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念头才是生命最初的“原力”,他们就像熊熊燃烧的火苗一样,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当“权威的期待”与“自我期待”方向一致时,往往能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可一旦二者相悖,就形成了拉扯:坚持自我就意味着要跟别人的期待“对抗”,承受对方的否定、失望甚至责备、攻击。

我们都渴望爱与接纳,害怕否定和打击,所以很容易趋利避害,拼命去讨好和取悦别人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殊不知,被别人的“期待”长期捆绑,就意味着在不停地压制“自我”的活力与个性。

二、一味讨好别人,并不等于高情商

孙同是个实至名归的“暖男”,习惯了讨好别人压抑自己。

和郑多多同时爱上高璐,却碍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敢跟高璐表白,反而在每次高璐跟郑多多吵架的时候,他都冲在最前面充当“和事佬儿”;

发现郑多多与莫默关系暧昧,怕伤了郑多多的面子,孙同压抑住了自己说出实情的冲动;

眼看被高璐就要识穿郑多多和莫默的不正常关系,孙同想方设法帮郑多多遮掩,还阻止莫默跟高璐说明情况,因此被莫默骂是郑多多的一条狗,他也毫不反驳;

孙母担心他因为莫默而跟郑多多决裂,丢掉工作和北京户口,装病给他施压,让他放弃莫默,或者干脆撒谎骗郑多多,他选择了妥协,却被莫默拒绝,于是他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换来了郑多多和孙母的心满意足。

那个温顺谦卑,善解人意的孙同又回来了,友谊修复了,母子关系和谐了,他内心却十分痛苦。

记得曾有人说,高情商与低情商最大的区别就是说话、做事能否让别人感到舒服。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周围人——家人、爱人、朋友、亲戚、上司、同事、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似乎都很重要,我们常常依赖这些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表现到底是好是坏,自己的能力是优是劣,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得体,这些也似乎决定着我们被别人和被自己接纳的程度。

也因此,讨好别人一定会带来好处——获得别人的好感、认可、好评,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可以在别人的正面评价中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另一方面,也可能得到一些实际的好处。

比如孙同就是得到了郑多多的“收留”,得到了他穿剩下的旧衣服,得到了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直属上司的巴结,户口问题也有望得到解决。

当然,讨好别人并不能跟纯粹的利益交换,或者处心积虑迎合奉承划等号,因为讨好型人格常常没有明确的功利性的目的,而是一种习惯了的跟外界相处的模式,或者反应机制。

但值得警惕的是,讨好别人与高情商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情商的人让别人感到“舒服”的前提是,保护好自己的边界,守住自己的底线,忠于自己的内心,其次才是用幽默、委婉或者迂回的方式,得体地化解利益、观点冲突,让别人感到舒服。

简而言之,就是既把事儿办了,又不得罪人。

三、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我们从小生活在社会的评价体系中,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我们被父母评价的参照物;上学了,考试成绩似乎成了好学生和差学生的评价标准;工作了,业绩、收入水平、房、车又成了社会评价我们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标,久而久之,我们也靠这些外在的评价标准来定义自己。

孙同这个角色,是千千万万个跟我们一样,凭借自己努力和勤奋,借助教育实现越阶的典型代表。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符合各个阶段评价标准,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不可否认,我们潜意识里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讨好”规则的模式。

包括跟莫默相亲的“快板男”,也提醒莫默“社会的规则就这样”,而对她耿直地拒绝行长“加塞儿”的做法表示否定和质疑。

好像谁都可以跳出来指责你,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总之,不管你自己认为对或者不对,只要与别人认为的“应该”背道而驰,让别人感到失望、愤怒,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被给了“差评”,就一定是你不对。

岳麓书院有一副很长的对联,是这样写的: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其中,毁誉听之于人的意思就是,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别人对你如何评价是他们的事。

你做得再好,也总有人嫌弃,因为评价的标尺掌握在别人手里,每个人手里都手持一副,他们的喜好因人而异。

“人无完人”,你真的不必逞强,总是试图去演绎别人眼中那个“完美”的人设,记住,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缺点而抛弃你,而厌恶你的人,也并不见得会因为你的讨好而喜欢上你。

不要被别人的评价,轻易左右了你的人生,在不违背法律、道德、伦理的前提下,你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对你而言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四、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爱情也是

电影中有个情节令我印象格外深刻,孙母要来北京看房,孙同想让莫默跟孙母见一面,莫默担心她跟郑多多和孙同之间的“三角关系”会令孙母心有芥蒂,当孙同认为可以适当隐瞒避免矛盾时,莫默拒绝了他,并说:

“孙同,撒谎就等于埋雷,你要觉得我能跟你妈说实话,我就去见她……我也不想那么烦人,我就是藏不住,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种事以后还得有,我又改不了。”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莫默内心有很强的边界,她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她要遵从并且捍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会为了讨好取悦孙母,而去妥协。

孙同随即便说:“你不用改啊,你是对的,你什么都不用改,是我的问题,我改!”

只有你为自己发声,替自己据理力争,才能为“自我”争得一席之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那个17岁之前没上过学,靠自学考入哈佛、剑桥的励志女孩在书中写道:我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讲述中,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专制而绝对,之前我从没意识到,我的声音也可以与他们一样有力。

相爱中的两个人,有时候格外容易委屈自己,取悦对方,就像张爱玲在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背面写道:

“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不管是低到尘埃里,还是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都是在放低自己,讨取对方的喜欢。

但真正爱一个人,一定不是只爱她的优点,而是哪怕她身上有很多缺点,也同样可以接受。

如果你总担心真实的自己不够好,在爱人面前总是小心翼翼,甚至为了满足对方的“期待”而努力的改造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因为“戏”演不下去而令他失望,如果那样他就离开你,他爱的也并不是你,而是他期待中的那个完美的人。

如果你是一条鱼,真的不必因为爱上一只鸟,就假装会飞翔,因为鱼与鸟本就不是同类,不如坦然地做一条自由自在的鱼,等待另一条鱼,穿越巨浪游进你的那片水域。

影片的最后,长期将真相埋藏在心里如鲠在喉的孙同,终于摆脱了所有人的期待,撕掉了“暖男”的标签,他要做一次真正的“人”,由着真实的“自己”做了一次彻底的“宣泄”,让一切真相大白。

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做自己原来可以如此酣畅淋漓。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优秀是你,平凡是你;阳光是你,忧郁是你;可爱是你,丑陋是你;慷慨是你,自私也是你;常常勇往直前是你,偶尔颓废消极也是你。

人生是条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点和使命,也有各自的宽度与长度,你有长江的豪迈奔放,我有溪流的蜿蜒曲折,愿你我都能摆脱他人的期待,拥抱真实的自己,真正做到“我自时尚万种,与世无争。”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