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替他改名侯耀文将他收编他却是马季徒弟他搭档更了不得

笑林和李国盛曾是相声界的一对火档。他俩合说的《学播音》广为流传,里面的“笑林广播电台”是一代人的记忆。这一篇萧陶就来说一说这对黄金搭档。

1

笑林原名赵学林。上世纪七十年代,笑林自作主张,改叫赵小林。原因很简单,别人都在“批林”,再叫“学林”肯定不受待见。可巧的是,马贵荣的前夫也叫赵小林,也在相声圈里。据说笑林一度改叫“赵别林”,“别”就是卓别林的别,以示区别。

这里萧陶多说一句。李伯祥有个徒弟叫“秘宝财”。虽然姓秘书的“秘”,但要念成秘鲁的“秘”(跟毕同音)。有些地方的人还不念“毕”,而念“贝”。这个姓,不仅少见,还是个多音字。

1993年,笑林调到侯耀文所在的铁路文工团说唱团。2007年,笑林当上了说唱团团长。笑林能成名,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不是侯耀文,而是李国盛。

2

李国盛生在北京,老家在河北。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参加广播说唱团举办的相声辅导班,从此踏入相声圈。据说,在相声辅导班上李国盛曾得到过单口大王刘宝瑞的亲传。

转业回京后,李国盛被分配到北京照相机厂。后来他之所以能重回专业队伍,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侯宝林。侯宝林复出后仍然跟郭全宝搭档,但郭全宝身体不太好,侯宝林想物色一个年轻一点的新搭档。

李国盛是罗荣寿的徒弟,罗荣寿的老伴是侯宝林的干妹妹。因为这层关系,侯宝林想起了在工厂上班的李国盛。他找李国盛谈话。李国盛怕拖后腿,推脱说:“我哪儿行啊!”侯宝林问李国盛:“你要这都怕,还怎么吃这碗饭?”谈完话,李国盛就去了师父家。罗荣寿对李国盛说:“你还犹豫什么?你站在他旁边,跟站在谁旁边上都不一样!跟他三年,等于又学一回艺。”罗荣寿又说:“去,你一定要去!没去,你怎么就知道不行?”李国盛这才答应去试试。

对于李国盛能否胜任,侯宝林心里也打鼓,想利用演出来考察一下。第一次演出的当天下午,李国盛早早地就到了侯家,想对词,侯宝林却跟他闲聊,东拉西扯。李国盛沉不住气,问侯宝林:“我该注意什么呀?”侯宝林回答说:“你会什么就使什么,心里踏实一点。”碰了个软钉子后,李国盛没敢再问下去。好在准备得充分,演出中李国盛没出什么错,顺利地通过了侯宝林的考察。

3

侯宝林告别舞台后,李国盛卸下了肩上的千金重担。不过,新的问题来了。他得找个新搭档。

李国盛跟笑林同一年进入北京市曲艺团,但李国盛比笑林大17岁。笑林出生的那一年,李国盛已在河北老家娶了媳妇。李国盛有两儿一女,最小的孩子只比笑林小7岁。他俩是两代人。

4

2015年3月23日,笑林因罹患白血病离开人世,终年59岁。侯耀文去世时也是59岁。侯耀文的师父赵佩茹去世时同样是59岁。但愿这只是巧合。

要萧陶说,笑林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从一而终,不仅说到,而且做到。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相声演员都像笑林一样,但笑林无疑是一股清流,令人敬佩。

5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如今,李国盛已八十有一,他的大孙子都三十好几了。

李国盛的老伴王敬英比李国盛大一岁。她原先是文盲,参加扫盲班后才认识一些字。第一次给远在成都的李国盛写信,她只写了两行半,却写了四整天。这让萧陶想起那段传统相声《山西家信》。

身在山西老家的妻子给在外地做买卖的丈夫写信,可她不识字,只好以图代字。她画了一块藕,藕断开了,里头的丝没断开,挨着那块藕,有一小块碳,就是生炉子用的碳。她还画了两个鸽子,一个鸭子和一头象,象鼻子上卷着一把刀,象一回头,刀尖正好扎进鹅的脖子,血顺着鹅的脖子流下来了。

捎信的人偷偷地拆开信,但没看懂,收信的不仅看懂了,而且掉下了眼泪。原来“藕断开了,里头的丝没断开,挨着那块藕,有一块小碳”的意思是长思(丝)短叹(碳)。“两个鸽子,一个鸭子”就是哥哥呀,哥哥呀。因为这两口子是表兄妹,妻子喊丈夫“哥哥”。“象鼻子上卷着一把刀,象一回头,刀尖正好扎进鹅的脖子,血顺着鹅的脖子流下来了”,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就四个字——想(象)煞(杀)我(鹅)啦!

王敬英不会画画,字写得歪七扭八,还有错别字,但李国盛也看懂了。至于掉没掉眼泪,萧陶不得而知。不过,从信的内容看,李国盛应该没掉眼泪,因为王敬英没写“想煞我啦”。她写的是:“娘,身体很好,孩子们,老大上学了,老二还没有,老三让姥姥带走了,我轻省了。”

王敬英没什么文化,也从不看李国盛的演出。或许受母亲的影响,李国盛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子承父业。李国盛与王敬英属于包办婚姻,两人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但他俩却携手走过了六十多年。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年轻人都像李国盛一样,但李国盛无疑是模范夫妻的代表,令人仰慕。

结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