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爱情神话》的票房不错,上映十几天,票房一直很稳定。好电影一般都会有“长尾效应”,《爱情神话》豆瓣评分高达8.3和《雄狮少年》一起并列2021年国产最高评分电影。
邵艺辉偶然创作的一个剧本在FIRST被赏识,然后在徐峥的主导下完成了这部电影。从目前电影的成片效果来看,作为第一次执导电影的邵艺辉还是主导了电影创作,延续了自己作为作家的叙事风格,而徐峥则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给与了很好的协助,像演员、画面等,汇聚了一群非常好的上海籍演员,把文学语言完美的呈现在了大银幕上,才有了如今这部2021年华语电影的扛鼎之作。就从这一点上你不得不佩服徐峥的格局和能力。
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巴黎的文艺青年们开始推动了一场触及电影灵魂的再构建运动,以戈达尔、特吕弗为首的年轻影评人们从电影形式出发,发起了“新浪潮”运动,一部《四百击》青史留名;而坐在巴黎塞纳河喝咖啡的文学爱好者们,则对年轻影评人的肤浅行为不屑一顾,杜拉斯吐了一口烟优雅地说道:一群不要脸的红包影评人,啥也不是。呸!
于是以大姐大杜拉斯为首的作家圈子则开创了“作家电影”的先河,一部《广岛之恋》也是熠熠生辉。
作家电影不讲究传统叙事,不太考虑电影的叙事逻辑,他们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结构,脱离故事的逻辑束缚,用跳跃式的文学思维超越了现实主义,试图呈现一幅更加高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细节上更倾向于挖掘人物的内心,用人物来推动剧情的进展,讲究故事细节,不追求节奏,更侧重于电影的结构性。
《爱情神话》里有一个情节就是老乌和索菲亚罗兰的“爱情神话”,这种介乎于超现实和现实主义的之间叙事,让观众既能暂时逃脱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站在超现实主义的边缘回过头来俯视自己的惨淡人生,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学表达。
随着文学不断的发展和跌下神坛,作家电影也与时俱进,泥沙俱下。中国的电影发展其实早期还是倾向于作家电影的发展思路,也曾经枝繁叶茂。张艺谋导演早期的很多电影都属于作家电影的范畴,像《红高粱》、《大红灯楼高高挂》以及我最喜欢的《归来》都属于很中规中矩的作家电影。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也是属于比较典型的“作家电影”,很多影迷不喜欢许鞍华导演后期拍摄的电影主要是因为许鞍华导演在镜头语言方面的薄弱,像《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特别是最近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炉香》。许鞍华导演并不缺少文学性叙事的能力,但是这几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演员和镜头语言上的单薄和混乱,不管是《黄金时代》里的汤唯,还是《明月几时有》里的彭于晏和《第一炉香》里的马思纯和彭于晏,这些导演挑选的演员都很难与电影的整体营造气质相吻合。包括镜头语言也是如此,就算是找来杜可风整部电影也没有呈现出该有的质感,而一旦许鞍华导演把电影语言搞好了,她的电影一定是作家电影里的佳作。
另外我们熟悉的作家导演还有姜文、贾樟柯、毕赣等。我个人认为姜文属于那种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最好的导演,甚至超过了莫言的文学作品。而贾樟柯的电影里带有强烈的散文气息,就跟他的文章一样,充满了哲学和人文的思考。毕赣的电影则属于诗性电影,也和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城乡结合部的朋克废土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