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千年长城古镇”亦是“红色美丽村庄”

是“千年长城古镇”亦是“红色美丽村庄”

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古北口是万里长城的一个关口,由潮河切割燕山而成,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明、清两代均建都于北京,古北口曾有“燕京门户”“京师锁钥”之称。在1500年前,这里建造了长城;90余年前,这里是爱国志士奋战的地方。中华文明和红色基因在这里汇聚。

依托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0年起,古北口镇推出“胜利之路”“国歌长城”“壮美山河”三条长城文化探访主题路线。

近日,记者来到这座长城脚下的千年古镇,探访长城遗产保护成果,感受“红色美丽村庄”的厚重历史积淀。


(相关资料图)

做好遗产保护 让长城凸显历史之美

古北口长城以“险、密、奇、巧、全”闻名于世。设计精巧的圆楼敌台、独特雄伟的“二十四眼楼”和布局严谨的姊妹楼等,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军事防御系统。

站在古北口放眼望去,蟠龙山上明长城巍峨蜿蜒,这段长城以保持历史原貌而著称,将军楼和二十四眼楼是其精华所在。

“除了明长城,这里还有北京最古老的北齐长城。”密云区古北口镇政府工作人员李俊臣介绍。

古北口长城西起西山八大楼子,朝东南方向延伸至潮关,再向东延至古北口城北,从北至南,由明长城和北齐长城共同构成了五大环形防御体系。

“古北口长城是进入北京东北部的第一道军事防线。”李俊臣介绍,该防线全长40多公里,有敌楼烽火台172座、烟墩14座、16个关口、3个水关长城、6个关城以及3个瓮城。卧虎山姊妹楼长城、水关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等,都汇聚于此。

然而历经千年,长城部分砖砌体表面受风化作用影响产生了类似蜂窝的空洞;有的墙体表面则有散乱的弹孔。

“构建长城遗产保护体系刻不容缓。”北京市文物局遗产管理处四级调研员唐磊说。近年来,长城作为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被纳入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对标世界遗产组织标准,北京市探索建立了“常规修缮、抢险加固、预防性保护、日常维护”的整体长城保护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三四十年间,古北口长城保护员专门维护、定期巡查,景区工作人员也定期汇报侵蚀破损现象,共同维护着长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风貌。”李俊臣说。

传承红色基因 再造“胜利之路”

“蟠龙山长城低矮,易攻难守,这里也是所有长城中发生战争次数最多的地方。”蟠龙山长城工作人员陈如说。

地处蟠龙山长城制高点的将军楼为烽火台结构,有22个门洞,是战时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因此楼视野极好,在长城抗战中,受到了猛烈的炮火攻击,是战役中敌我争夺最为激烈的地点之一。

记者在蟠龙山长城看到,将军楼顶部的垛口已完全被炮火击毁;在西门口墙上,有文字砖写有“万历五年墙子路营造”字样,为当年记录的建楼时间;在楼内的城砖上,还留着当年侵华日军攻占后刻的汉字——“步兵十七联队占领”,为日寇侵华罪行的铁证。

1933年3月至5月,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中国军队对侵华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中国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顽强奋战70多天,使日本侵略者受到九一八事变以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中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1933年的长城抗战成为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重要灵感来源。1945年9月13日,在古北口长城脚下的日军驻地,苏联红军和冀东抗日根据地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接受了日军投降。

如今,饱经沧桑的古北口镇华丽转型,推出了“胜利之路”文化探访路线。据介绍,该路线串联起古御道景区、古北口七勇士纪念碑、蟠龙山长城文化体验园、将军楼、二十四眼楼等,浓缩了古北口的长城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

再现“壮美山河” 让烟火气息绵绵不绝

登上古北口北门城楼,古城风貌尽收眼底。城门内侧上方,镶嵌着“古道雄关”四个大字。城楼四周由10根直径约0.4米的圆木支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北门城楼修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清代损坏严重,抗日战争时期又被日军炮火炸毁。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拨款重建北门城楼,重现古北口历史文化、长城文化和御道文化。”密云区古北口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宋立胤说。

作为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古北口镇文化底蕴深厚,是北京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除长城外,镇里还有建于1680年的古御道和建于1025年的杨令公庙、财神庙以及药王庙,以及建于1205年的三眼井等古迹。多年来,古北口镇一直以仿古、修旧如旧、表现古代历史人文风貌为发展理念,修复古代建筑。

“未来,古北口镇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延伸长城文化、讲述抗战故事,通过历史典故和系统知识助力中小学研学活动。同时,利用闲置民房建设非遗展示空间,开展读书会、工艺讲座交流、艺术交流展示等活动,打造传统商业古街,再现历史烟火气,吸引更多旅客走进古镇。”古北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