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普大叔和“海后” Amber Heard 的离婚案,想必大家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应该都有所知晓。这段漫长又狗血的离婚官司,本来以为已经以 2017 年 1 月德普大叔交了 700 万美元的离婚赡养费而告一段落。
没想到最近网络上又重新刷新了一段“江湖传说”,而这篇新剧情让网友们大为震撼,将离婚案续写成一部“禁毒教育片”…
近日,约翰尼·德普和前妻Amber Heard纷纷对6月结束的家暴诽谤案判决结果提出上诉。
在官司再次打响之前,一份全新公开的法律文件让全网炸开了锅。
这个事情的起因还挺魔幻的。
因为德普诉Amber诽谤一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人们在案件结束后,仍在疯狂搜寻有关庭审的各种细节。
上周末,5万名网友——其中大部分是德普的粉丝,众筹了1万美元的资金,用这笔钱向法院买来了庭审上未公开的证据文件。
在美国,民事诉讼上这种操作是可行的,对于本案来说,公开文件的金额是3300美元。众筹发起人声称剩下的钱已经捐给了慈善机构。
他们可能是出于对案件的好奇,也可能是想找出更多有利于德普的证据,总之法院就把6600页的未公开证据全部放出。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些没有在法庭上被拿出来的证据,内容大多是对德普不利的。
首先是曾作证的德普前未婚妻Ellen Barkin,除了她在庭上讲述的德普在20世纪90年代有严重毒瘾,曾向她扔酒瓶子外,未公开证据里还显示,德普曾在他们第一次发生关系前,给了她一片安眠酮,让她吃下去。
服用安眠酮可能导致失去意识和昏迷。虽然不是毒品,但在当时是滥用严重的精神药品,经常被当作毒品的替代物。
未公开证据中还提到,德普的酒瘾和毒瘾严重影响到他在《加勒比海盗》等项目中的表现。
一次他以醉酒吸high的状态上电视,被迪士尼高管看到,愤怒打电话质问当时的经纪人:“你家艺人怎么回事?”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加5》片场,让迪士尼片方忍无可忍。”
德普还承认曾在女儿十三岁时提过为她提供大麻的事。
律师读了德普和女儿的短信,并换了一种问法:“你女儿13岁吸大麻的时候,你有没有让自己参与其中?”
德普的答案是肯定的。
他解释说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女儿在party上随便吸大麻,不知道那些大麻里还混了什么。而自己的大麻是有信誉、高质量的。
他还说自己会在女儿要享受大麻的时候为她播放电视,冰箱里放满冰淇淋,令她的体验尽可能愉快。
给13岁的女儿提供毒品还说得这么冠冕堂皇,真是闻所未闻。
而这次600页公开的证据中
谁也没想过
约翰尼德普
还曾逼妻子吃安眠酮!
这剧情的急速反转
让德普的人设再次崩塌
今天柳州禁毒就来科普一下
安眠酮到底什么东西?
1971年,英国开了200万份要求安眠酮—苯海拉明的处方。该药物也找到了它通往街头的渠道,在街头,安眠酮—苯海拉明被广泛的滥用:被海洛因吸毒者、被高中生、被任何需要便宜但又有威力的东西“打倒”的人。滥用安眠酮—苯海拉明的情况如此严重,以致英国首先在1970年,继而于1973年加强了对它的管制。
1960年,安眠酮作为一种非处方药被介绍到德国,1962年发生了第一起服用安眠酮自杀的事件,并且发现,这一时期收治的药物过量患者中的10%—22%起因于该药物。1963年,德国使安眠酮成为处方药,从而减少了此类问题。1960年—1964年期间,日本经历了一股滥用安眠酮的狂潮,致使在所有被送进医院的药物过量患者中,因安眠酮而引起者占40%。于是,日本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对安眠酮的管制,对这股潮流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很显然,在美国,没有人会十分关注其他国家出现的这些问题,因为在1965年,经过三年的检验,Quaalude和Sopor(安眠酮的品牌名)作为处方药被引进美国,随附的包装插页上说:“未证明有成瘾的可能性”。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美国,ludes和sopors在毒品文化和毒品治疗中心是耳熟能详的词。医生滥开这种他们相信不会成瘾且比巴比妥酸盐类更安全的安眠药,在街上出售的大多数安眠酮都是合法生产的,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处方获取或是窃取。不管怎么说,安眠酮的销量飙升。
1973年,即安眠酮被介绍进美国8年之后,美国科学家开始认为它可以成瘾4年之后,以及发生第一例自杀的11年之后,安眠酮才被列入目录II。到1985年,安眠酮以不再能作为一种处方药而获得,现在它已被列入目录Ⅰ,已经越来越接近于毒品。
海盗大叔的离婚案,让无数人在娱乐吃瓜之余,感受到了某些发达国家毒品泛滥成灾的现实。甚至有网友说,德普的离婚案,更像是一部禁毒教育片。
每年,美国有十万人因吸毒过量而死亡,吸毒人口更是节节攀升,毒品甚至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在我们国家厉行禁毒的大背景下,我们一代又一代禁毒人勠力同心,把我们建设成为这颗蓝色星球上,毒品治理最为彻底的国家。
甚至连特朗普都在公开场合宣称中国是“无毒之国”,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安眠酮也好,大麻也好,都不是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下可以轻易接触的东西。但是,在出国旅行探亲,与外国友人交流时,这些东西往往会以“社交食品”“普通药品”等习以为常的面目出现,到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行我也行”“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毕竟,他们的习以为常背后,是无数人的家破人亡。
综合自:英国报姐、英国学哥、长沙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