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终于画上了句号。
结尾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最搞笑的是,周秉昆的儿子一下子生了三胞胎,而且男女兼顾,充分迎合了鼓励生育三胎的时代呼吁,令人感慨系之。
与之相应的欢欣鼓舞、喜大普奔的是,冬梅打开了《新华字典》,要为秉昆家的三胞胎取名字,其中有一个方案是:周一、周二、周三。
一个星期都被安排上了。
而剧中的吕川也在大结局中发挥了定心针的作用,吕姓,在剧中被光字片的那一帮人世间的人们,误读成了是一个女人在调查秉义的所谓举报案。
这与日后那一块更为庞大的只能拥挤着上前拼抢的社会财富蛋糕,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这也是青春的友谊,因为相互接济而巩固,而日后生活条件改善了,却因为新的争抢而产生了疏远。
那种认为周蓉自私的误读,应该休矣。
电视剧在最后的安排中,让周蓉与蔡晓光一起出现在山村小学的篝火晚会上,而周蓉容光焕发地对蔡晓光说了一声“谢谢”,反映出他们志同道合的人生幸福满意度。
但电视剧显然没有考虑到,周蓉是否与近在咫尺的出家为僧的冯化成见面?
这也是电视剧里最匪夷所思的一个人物命运的终局安排。
但在电视剧中,冯化成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突然从法国回来,来到了偏远的当年发配的老地方,出家为僧。
电视剧只是模棱两可地说他“叶落归根”,称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对他的心理,基本没有揭示。
后来冯玥在周蓉的面前,也说,冯化成没有提及他为什么会从法国回到偏远的贵州寺庙里,寻找精神的安宁。
这实在是因为冯化成这样的人物,改编者根本不敢按照梁晓声的原来设定呈现出来,对他的内心揭示,还是采取了遮遮掩掩的方式囫囵过去。
如果电视剧有勇气刻画冯化成这个人物的话,那么就该让周蓉与冯化成在小学边上的寺庙里有一次相遇。
那样子,才会让冯化成的人性与性格找到他的最后的休止符与定音鼓,但电视剧显然不愿意作出这种残酷的面对。
而冯玥这一个人物,也基本是按照冯化成的人物设置,采取了一种最大公约数的手法,就是不同方向的视角,对他们的观望都能接受他们,但他们的内心向度,则是一无所有。
为什么梁晓声要写出冯玥这样的一个让人头痛的形象?
实际上,冯玥这一个形象的设计,是梁晓声的警世危言。
梁晓声出于一个老年人共有的固化思维模式,总觉得自己的青春时代,是阳光灿烂的,生命是健康向上的,而那些后一代,明显呈现出一种不可理喻的退化性质。这就是莫言在《红高粱》中所说的“种的退化”。
老年人,总是对过去的记忆,记得相当的清楚,而越近的事,越记不住。
冯玥呢,梁晓声似乎也没有给她以正眼的对待,总是以边角料的方式,稍作提及。
那么,冯化成的基因是什么?
因此,“凡事利益第一”的基因,也遗传给了冯玥。
正是受这个闺蜜的“真理”的影响,冯玥攀上了大款,找了一个五十岁的老板。
这也反映出梁晓声对青年一代“一代不如一代”的潜在的老年人惯常看法的一次显影与显形。
电视剧在改编时,如果照搬梁晓声对青年人的绝望的看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最终就形成了目前的最大公约数化的这一个有原著的影子但也能够让公众接受的结尾定性。
其实冬梅何尝不是这样的人物?
冬梅太过温情,寄托了梁晓声对打破阶层的一个浪漫的梦,梦醒之后,那些曾经在梦语中慰藉了灵魂的生命,还是要让他们打道回府,毕竟现实是严酷的,没有浪漫的。因为梁晓声清醒地看到,现实中是没有冬梅这样的高干女孩,走近一个贫困之家,甘当好媳妇与好嫂子的。
冬梅,不过是梁晓声“想想真美”的一个虚幻的化身。
但现实的铁律却是,这一切浪漫的华彩不过是一次“想得美。”
于是,电视剧《人世间》的结尾处,就有了秉昆与郑娟的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秉昆希望下辈子还能遇到郑娟。
郑娟说:想得美。
秉昆说:想想真美。
现实主义的声音永远在说:想得美。
而浪漫主义的声音则永远会说:想想真美。
这就是人世间里的“想得美”的现实主义与“想想真美”的浪漫主义的交锋而匹配起来的一个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