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非典型英雄片的尝试

(主演吴京在北京首映现场)

《攀登者》前传

电影第一幕以实现世界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为原型,高度还原了59年前的中国登山英雄的壮举。由于电影篇幅限制,故事的细节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彼时登山队员遇到的艰险比电影中更甚——

赤脚站在刘连满肩上一个多小时,屈银华终于打好固定点,凭借它登上了悬崖顶部,又协助其他三位队员逐一登上去。

随后,刘连满虚弱得无法站立,队员只好将他安置在避风坳槽,留下一瓶氧气和几颗糖果,准备登顶后下来接他。

刘连满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决定把氧气瓶和糖果留给队员,还留下了遗书。与此同时,处在登顶最后阶段的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发现携带的氧气已经耗尽,死亡随时可能悄然而至,但是三人决定继续前进。

在下撤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的刘连满,靠着他留下的氧气,四人活着回到突击营地。登顶成功的消息传到北京,振奋人心。尽管没有登上珠峰顶,甘当“人梯”刘连满受到了同样级别的赞誉。

新视角看大我与小我

导演在电影中一开始就为此埋下伏笔,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在危机时刻为了救起张译饰演的队友曲松林,选择放弃摄影机,造成在山顶无法拍摄影像。

被救的曲松林虽然活了下来,但是他心如死灰,甚至怨恨方五洲。

(张译扮演的曲松林以首次登上珠峰的屈银华为原型)

后来昔日战友在登山队再次集合,曲松林在训练中急于求成,方五洲在学员的抱怨声中亲自上场演示,也侧面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压抑。第一次登顶的不圆满,在他们心中何尝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面对这座山,张译渴望立即跨越过去,死在路上也在所不惜;吴京更像一个步步为营的参谋,但理智的表象之下比张译更压抑。他们对待心中这座大山的态度形成了人物间微妙的张力,几次对戏非常精彩。

之后张译饰演的曲松林由于一次冒进的决策,间接导致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命断冰川。李国梁在死生的抉择中,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住摄影机,像曲松林一直渴望的那样为国殉道了。曲松林悲痛不已,对方五洲喊出:“现在我知道责任了!”在英雄主义面前,他终于看到个体生命的珍贵性,彻底与昨日的自己和解。

最打动人的细节是,当郁郁不得志十五年的方五洲在车间吃面条时,收到了国家重组登山队的消息。吴京将这场文戏处理得十分精彩,他死死盯着着信纸,克制地继续吃面,但眼神和嘴角把那些年得自责、不甘全部表现了出来。

感情戏动作戏惹争议

(章子怡扮演气象学家徐缨)

乍一看没有CP感的吴京和章子怡,在电影中谈起恋爱没有违和感,但是两人的感情戏份太过冗余,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可以感受到,导演李仁港力图用感情戏作为抓手,将个人视角和国家视角重合,既调和观影节奏,柔化故事轮廓,也更贴近当下的时代人情。这个创作习惯与李仁港所处的原生文化土壤有密切关系,他的电影事业从香港起家,深受香港武打片影响,习惯在粗线条的武打故事中加入江湖儿女作为提味,丰富电影的颗粒度。

不可否认,吴京与章子怡的革命情谊升华为爱情为电影加入了血色浪漫,但在登顶的关键时刻,过度渲染儿女情长令人无法入戏。画龙点睛和画蛇添足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这个故事原型注定了爱情只能点到即止。

要知道在这样的高度上,任何训练有塑的登山者都避免不了呼吸困难,动作缓慢。

相比在高原冰川如履平地的超级英雄,一次次滑倒又爬起来继续前进的运动员更能打动人心。导演其实可以创作真实的细节,而不是对登山者体能的闭眼夸来展现极端自然条件下他们顽强的意志力。

但是无论如何,《攀登者》开创了中国类型片中登山电影的先河,也是第一部致敬中国登顶英雄的电影,值得一看。借用王景春在电影中鼓励登山队员的台词,“不管是我们今天的成功,还是明天的强大,不需要所有人的承认”,但我们需要记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