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本可成为史诗,却丢失了中国农民的味道

我谈谈电视连续剧《老农民》观后感。这部剧,题材非常好,描写了一位北方老农民的一生,时间跨度从解放前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每一段社会历史的特征都涉及了。让每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喜欢上了这部剧。

这次主要讲人物服装、环境配景等拍摄方面的效果。我觉得这一点,过于舞台化,过于脸谱化,演员服装过于单一,几乎都是粗布马褂,拍摄刚解放后那几集还说得过去,越往后,应该有更多的那种军服样式的服装出现才对。如下图这一种。

当然,只是说军服样式,颜色大多数是那种蓝色的,民间当时流行这种样式,这种颜色。可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几个主要人物还是穿着马褂样式。更不对的是,从始至终,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其实那个时代的人,都不讲究,衣服上都是黑灰和包浆的鼻涕嘎渣。

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的时间段,民居样式不符合实际。镜头里,大部分都是石头整整齐齐垒砌的墙壁,房顶是干干净净的红砖瓦。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黄河一带民居房顶都是麦秸杆铺的,墙体大多数是土坯的,墙壁是黄泥抹的。

拍摄村里的情景时,哪怕是农闲时,也没有一丝生机,就是几个主演,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场景。空荡荡的街道,一尘不染的找不到一根草棍,让人立刻感到这就是临时租来的影视基地。真实的农村,到处堆着粪堆,柴火垛,会有许多老人躺在柴火堆里,晒太阳,拉呱。还会有许多小孩子,追逐打闹,也会有鸡飞狗跳,还要有挑水的,赶牲口的才会符合历史原貌。

还有一个小儿科的失误,滥用知了背景音效。想用也行,把细节做好就可以了。可是导演基本常识也不懂。既然知了叫,怎么也得是七八月份,正是酷热难耐的时节,男的应该挽裤腿光膀子,可是画面中的人物,就像怕冷一样,都是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而且各个气定神闲,就像在春秋时节一样舒服。

老地主富农,在五六十年代的境遇,应该是唯唯诺诺,人见人欺,抬不起头来。剧中的地主儿子马仁礼却是趾高气昂的,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

韩美丽的角色也很失败。那个年代,女的追男的,言语的如此露骨,没结婚就跑男人家睡觉,不被人骂死?

最后狗儿和杨灯,跑到外东北俄罗斯境内租种土地?还找了俄罗斯媳妇。为什么不能跑到新疆租自己国家闲着的地种?为什么不娶新疆姑娘?

还有,假如该剧用章丘一带的方言,效果会更好一些。

历史上优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例如《苍生》,《黄河东流去》,《篱笆女人和狗》等。拍摄制作的都很成功,老百姓认可,就是因为制作者用心,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经典的艺术作品。

推荐阅读